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读者园地 学术研究 培训讲座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新四军
 
新四军组建
军部序列
编队序列
主要领导
臂章由来

皖南事变
 
千古奇冤
大 事 记
七天七夜
烈士陵园
英 名 录
事变研究

叶挺将军
 
生平简介
将军与广州
将军摄影家
将军史料
图片档案

项英评介
 
生平简介
项英与武汉
项叶关系
遇难实录
千秋功过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皖南事变 >> 新四军

新四军主要领导

豫鄂挺进纵队
李先念(1909-1992),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中共黄安县区委书记,黄安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1931年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团政委、师政委、军政委。为创建中国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35年参加长征,率领第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四川省西部的懋功,同第一方面军会师。1936年第四方面军的一部分在甘肃渡黄河西进,组成西路军。1937年率西路军余部转战到新疆。同年底到达延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第五师师长兼政委,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书记,创建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领导了中原解放区的自卫战争。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奉命率部到鄂、豫等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48年任大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中原局委员,协助刘伯承、邓小平进行军事和政治工作。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0-1954年),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武汉市市长(1953-195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辞),兼任财政部部长。1956年后连续当选为中共第八至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8年5月增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62年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1969年4月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文革”中,协助周恩来总理主持经济工作。1976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83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主席。1989年当选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名誉会长。1992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朱理治(1907-1978),又名朱铭勋。江苏南通人。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书记,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中共陕甘省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委员,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期的开创。1940年3月去延安,任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计划委员会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挑南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秘书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东北银行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任,全国核资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兼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78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
刘少卿,湖北黄冈人。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军团连长、第一军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中共陇东特委军事部部长,延安抗大训练部主任教员,中央军委一局作战科科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五师参谋长。参与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1946年后,任滨海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参谋长、华东军区南下干部纵队司令员。参与指挥兖州战役。参加了莱芜、淮海等战役。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秘书长兼华东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训练总监部陆军军事训练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事训练部副部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任质斌,山东即墨市人,1931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先后担任中央苏区反帝总同盟代主任,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秘书长兼红色中华报社社长,红军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民运科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庆阳县委书记,镇原中心县委书记,河南省委副书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代政委,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代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第二纵队政委,中原军区副政委,华东局宣传部代理部长,山东分局城工部部长,淄博特区党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质斌历任中共山东分局秘书长、青岛市委书记、山东分局副书记兼统战部长,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山东省委党校校长、中共华东局副秘书长兼政研室主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等职。1976年后,任安徽省人民法院院长,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秘书长。任质斌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司令员李先念
政治委员朱理治
参谋长刘少卿
政治部主任任质斌
       
教导总队
周子昆(1901-1941),祖籍湖南,出生于广西桂林。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后入桂军刘震寰部当兵。1925年6月投身革命,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任班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被编入叶挺独立团,任排长。1926年随军北伐,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等战役,晋升为连长、营长、军官教导大队大队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赣粤湘边界。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4月到井冈山。后历任红四军教导队副队长、红六军第2支队支队长、红三军参谋长、军长、红五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福建军区总指挥、独立22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在中央苏区期间,他工作频繁变动,几上几下,但他一切听从党安排,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组织性和忠诚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德。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后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第1局局长。1937年初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兼任队长。同年12月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参与组织部队向苏南、皖中、皖东敌后挺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8月兼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他治军严格,重视司令部建设与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3月13日在泾县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杀害。1955年6月,遗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
袁国平(1904-1941),湖南邵东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曾任工农红军第四师党代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教导师师长兼政委、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袁国平同志在战斗中牺牲。
冯达飞(1901-1942),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字洵,又名冯文孝、冯国琛。广东连县东陂镇人。1919年9月考入广东陆军测绘学校,1921年转入肇庆西江讲武堂学习,1922年毕业后到粤军任中尉军官。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教导团工作。1925年2月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3月调入广东革命政府航空局飞行学校学习,7月起被派往苏联和德国学习。1927年11月回国,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后回家乡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929年秋到南宁,先后任广西警备第4大队机枪连连长和教导总队教员。参加百色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2纵队2营营长、纵队长。1930年10月任红7军20师58团团长,随部转战,于1931年春到达湘赣苏区。后任河西教导队队长,红军大学第4分校校长,湘赣红8军代军长,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地方干部科科长。参加了湘赣、中央苏区反“围剿” 和长征。1935年6月后任红军大学炮兵科科长、抗日红军大学炮兵科主任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和第4大队大队长。1938年秋调新四军任教导总队教育长、副总队长。1940年12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中负伤,2月8日被捕,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8日在上饶茅家岭英勇就义。
副参谋长周子昆兼任总队长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任政治委员
教育长冯达飞
     
江北指挥部
赖传珠(1910-1965),别名赖鹏英。江西赣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支队政治委员,团长兼政治委员。师参谋长,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军团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省委军事部副部长、代部长。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参谋处处长,参与新四军的组建和挺进敌后的组织工作。1939年5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长,协助张云逸领导新四军第4支队、第5支队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3月兼任新四军江北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10月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兼抗大第5分校副校长,参与领导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参谋长,协助陈毅、刘少奇组织指挥新四军各部队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纵队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兵团政治委员,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第1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65年12月4日在沈阳逝世。
邓子恢(1896-1972),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兼财政部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中原局第三书记、中原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南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席、中央财委副主任、政务院第四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第七办公室主任等职务。他是中国共产党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指挥张云逸(兼)
副指挥徐海东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兼)
     
江南指挥部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一年回国。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叶飞(1914-1999),原名叶启亨,福建省南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代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团长,江南抗日救国军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旅长兼旅政治委员,第一师副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指挥陈毅

副指挥叶飞

上一页 下一页

网站简介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