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读者园地 学术研究 培训讲座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新四军
 
新四军组建
军部序列
编队序列
主要领导
臂章由来

皖南事变
 
千古奇冤
大 事 记
七天七夜
烈士陵园
英 名 录
事变研究

叶挺将军
 
生平简介
将军与广州
将军摄影家
将军史料
图片档案

项英评介
 
生平简介
项英与武汉
项叶关系
遇难实录
千秋功过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皖南事变 >> 新四军

新四军主要领导

第3支队干部
张云逸(1892-1974),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广东省文昌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广州、香港做党的秘密工作。一九二九年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谭震林(1902-1983),原名谭喜起,曾化名林俊。湖南攸县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湘赣边特委书记、红十二军政治委员。1932年任福建军区司令员。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军事部长,坚持游击战争。“七七”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苏南区党委书记。1943年1月,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兼中共淮南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与粟裕共同指挥华中野战军取得“七战七捷”的胜利。后历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治委员等职。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任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同年11月参与了淮海战役的领导和指挥。建国后,历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顾委副主任等职。曾当选为中共第七、八、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胡荣(1906-1941),湖南平江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随红5军参加井冈山斗争。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奉命返回湖南平江,参与领导抗日游击队,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2月率部至安徽歙县岩寺,任新四军第3支队政治部主任,参加马家园战斗、繁吕5次保卫战、1940年秋皖南反“扫荡”。皖南事变前夕任第3纵队政治委员。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中牺牲。
张云逸兼任支队司令员(后为谭震林)
副司令员谭震林
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4支队干部
高敬亭(1907-1939),原名高志员,1907年8月生于新县新集镇董店村。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9月至1932年底,历任光山县弦东区第一乡苏维埃武装委员、乡苏维埃主席、区苏维埃武装委员,鄂豫皖特区苏维埃粮食委员、特区主席,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常委、省委组织部长兼光山县委书记,豫东南道委书记。1932年11月,省委重建红二十五军,任红七十五军政治委员。1934年4月,在皖西重建红八十二师,任师长。同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高敬亭受命于危难之际,兼任皖西北道委书记,率部分红军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1月在太湖县重建红二十八军,任军政委(未设军长)。他领导红军和苏区人民,同数十倍敌人在鄂豫皖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成为根据地人民心目中的一面坚持战斗的旗帜。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敬亭审时度势,亲自出面与国民党地方当局举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谈判,取得成功。1938年2月,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开辟皖中抗日根据地,并取得对日作战,新四军首战蒋家河口的光辉胜利。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杀于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
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四团任代理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陂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中共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独立营营长兼党代表,黄陂县补充第六师师长,鄂东警卫二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师、第二十七师师长,红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军长,红二十八军军长,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代书记,红十五军团军团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
戴季英(1906-1997),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武汉大学学生,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黄(安)麻(城)起义。1928年任中共黄安县委书记兼共青团县委书记兼黄安地方武装总指挥。1929年任中共黄安县委书记、中共鄂豫边特委候补委员,参加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2年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任重建的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政治委员。1933年4月任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期各次反“团剿”作战。1935年11月参加长征,任红二十五军参谋长。1935年9月到陕北后,任西北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中共陕甘晋省委常务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河南人民抗日军政治委员、八路军河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鄂西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原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
林维先(1912-1985),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特务营班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第二二二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皖西红八十二师师长,红二十八军参谋,第二二四团营长、副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新四军教导总队第九队队长,第一大队队长兼军部特务营营长,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兼挺进团团长,第七师副参谋长兼皖江军区副参谋长,沿江支队支队长兼中共沿江地委书记,新四军第七师十九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七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司令员,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浙江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委员。
司令员高敬亭
司令员徐海东(高敬亭被错杀后任命)
政治委员戴季英
参谋长林维先
     
第5支队干部
罗炳辉(1897-1946),罗炳辉是一位从奴隶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杰出军事家。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彝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但因对军中腐败现象不满和对旧制度的刻骨仇恨,使他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于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纵队长、军长等职,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所部参加了龙冈、广昌、莲塘、南雄水口、建黎泰、黄陂、草台岗等战役战斗,连战连胜。在完成艰险任务中,智勇兼备,屡立战功,曾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9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过闽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央军委赞誉红9军团为“战略轻骑”。抗日战争初期,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虽身患重病,仍亲临前线部署作战。1946年6月21日在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
周骏鸣(1902-2003),河南确山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河南省军委书记,中共鄂豫边区省委委员。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豫南抗日独立团团长,新四军第4支队8团团长,第5支队副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2师参谋长。参与指挥半塔保卫战、古城集战斗、程道口战役。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淮南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新2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兼第3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林业部副部长,黑龙江省畜牧厅、农业厅副厅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赵启民(1910-),陕西省蓝田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西泾阳游击队第三中队队长,红二十六军第二团排长,三团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七十八师参谋主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科长,延安县军事部部长,红宜延军分区代司令员,独立第二团团长,独立师第三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参谋长,第五支队参谋长兼十团政治委员,新四军二师五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代政治委员,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三十四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劲夫(1914-),原名张世德,1914年6月6日出生,安徽省合肥县人,1934年先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新兴教育工作者联盟”(亦称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1935年12月又经王洞若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他又主动要求到华中党校学习,结业后该校改为华中建设大学,张劲夫留校任副校长。1956年春节,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五十年代中期,时年42岁的张劲夫,由陈毅举荐、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讨论通过,出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同时,也被指定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秘书长。
司令员罗炳辉
副司令员周骏鸣
参谋长赵启民
政治部主任张劲夫
     
第6支队干部
彭雪枫(1907-1942),原名彭修道,乳名兴隆,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转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大队政治委员、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师长,江西军区政治委员、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和纵队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等职,参与创建豫皖苏边区,并创建拂晓剧团、《拂晓报》,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8月他率部西征,9月12日牺牲。中共中央赞誉他“功垂祖国”、“泽被长淮”。
吴芝圃(1906-1967),原名吴殿祥。河南招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领导了豫东农民武装起义。任中共杞县县委书记,开封市委委员兼组织部长,考城县委书记,偃城工委书记。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中共豫西特委书记,河南省委组织部长,中共豫东特委书记,豫东游击第3支队司令员,中共豫皖苏区委书记,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兼淮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淮北路西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豫皖苏军区政治委员、区党委书记,华中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中共开封市委书记,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主任兼开封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省长,中共河南省委第2书记、第1书记,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7年在广州逝世。
张震(1914-),湖南岳阳平江人。他12岁就投身革命活动,红军时期担任过团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四军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等职,曾参与和指挥了豫中、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张震先后担任过华东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代军长兼政委、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2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萧望东(1910-1989),曾用名萧克。江西吉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曾任红3军第9师宣传队队长、连政治指导员,师直属队党总支书记、军士队政治委员,军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红1军团教导师第2团、军团无线电队、军团野战医院、卫生部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1纵队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河东抗日游击支队政治委员,陕北宜川独立营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先遣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第6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4师、第2师政治部主任,淮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淮南区委书记,解放军华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7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副政治委员,第10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共苏北区委书记兼苏北军区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济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9年5月11日病逝。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

副司令员吴支圃
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主任萧望东(曾为4支队政治部主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网站简介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