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读者园地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新四军
 
新四军组建
军部序列
编队序列
主要领导
臂章由来

皖南事变
 
千古奇冤
大 事 记
七天七夜
烈士陵园
英 名 录
事变研究

叶挺将军
 
生平简介
将军与广州
将军摄影家
将军史料
图片档案

项英评介
 
生平简介
项英与武汉
项叶关系
遇难实录
千秋功过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皖南事变 >> 新四军

新四军主要领导

张云逸(1892-1974),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广东省文昌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广州、香港做党的秘密工作。一九二九年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周子昆(1901-1941),祖籍湖南,出生于广西桂林。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后入桂军刘震寰部当兵。1925年6月投身革命,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任班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被编入叶挺独立团,任排长。1926年随军北伐,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等战役,晋升为连长、营长、军官教导大队大队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赣粤湘边界。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4月到井冈山。后历任红四军教导队副队长、红六军第2支队支队长、红三军参谋长、军长、红五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福建军区总指挥、独立22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在中央苏区期间,他工作频繁变动,几上几下,但他一切听从党安排,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组织性和忠诚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德。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后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第1局局长。1937年初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兼任队长。同年12月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参与组织部队向苏南、皖中、皖东敌后挺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8月兼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他治军严格,重视司令部建设与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3月13日在泾县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杀害。1955年6月,遗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副参谋长周子昆
袁国平(1904-1941),湖南邵东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曾任工农红军第四师党代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教导师师长兼政委、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袁国平同志在战斗中牺牲。
邓子恢(1896-1972),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兼财政部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中原局第三书记、中原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南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席、中央财委副主任、政务院第四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第七办公室主任等职务。他是中国共产党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第1支队干部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一年回国。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傅秋涛(1907-1981),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五年参加工人纠察队。一九二七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平江县雇农工会委员长,中共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兼工会委员长,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湘鄂赣军区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团长,一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支前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央复员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中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总参谋部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胡发坚(1909-1939),江西吉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红1军团第1师参谋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1师第13团政治委员、第1师参谋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抗日战争开始后,任新四军第1支队参谋长,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副司令员。1939年3月15日在江苏武进礼嘉桥被害。
刘炎(1904-1946),出生于桃源县马鬃岭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小时放牛,读私塾。从14岁起随父种田、织布。1926年投身农民运动,次年被选为乡农民协会委员长。“敬日事变”后,刘炎潜赴武昌,到中共领导的国民政府警卫团当兵。“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随团转移江西,抵达修水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10月,刘炎随部到达井冈山茨坪。1928-1933年,刘炎被次第提升为团、师、军政治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刘炎奉派到新四军第一支队任政治部主任,协助司令部陈毅带领8省抗日游击力量挺进江南。在溧阳、金坛、丹阳、句容一带,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重组新四军军部,刘炎被任命为第一师师政委兼苏中军区政委和中共苏中军区委员会书记。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新四军主力奉命从苏北撤往山东。11月20日,刘炎多年带病工作,医治无效,溘然而逝。中共中央华东局沉痛悼念:“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之精神,永垂不朽!”
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2支队干部
张鼎丞(1898-1981),原名张福仁。福建省永定县人。1918年起先后任小学教员、校长,积极参加青年运动、农民运动,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同志一起领导上杭、永定、龙岩等县农民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政权。他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杰出的领导者。1929年5月率部配合红四军入闽作战,并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党代表。后任闽西军政领导职务。1931年任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土地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他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日本入侵我国后,他与当地国民党局谈判,组建了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在苏南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39年他奉召回延安任中央党校二部主任,并参加了党的一些重要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他任华中军区司令员。1949年7月,他率领十兵团进军福建,解放了八闽大地,并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此后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代部长等领导职务。张鼎丞曾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坚决贯彻改革、开放的政策。1981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粟裕(1907-1984),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军事家、战略家。幼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湖南省会同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罗忠毅(1907-1941),新四军抗日名将。1907年生,湖北襄阳人。1927年入冯玉祥部当兵。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后到瑞金入红军学校学习。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闽西南地区坚持极其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渡长江后,指挥部队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1941年11月28日,日伪军3000余人袭击溧阳塘马村,为了掩护正在塘马村开会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干部安全转移,他与第16旅政治委员廖海涛率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壮烈牺牲,时年34岁。
王集成(1907-1983),福建省上杭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了闽西农民暴动,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第二纵队宣传队队长,红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连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直属队总支部书记,红四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率部参加了遵义战斗。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一九三七年一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政治委员、第七师政治部主任兼沿江支队政治委员。参加了开辟淮南、皖中抗日根据地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苏浙军区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副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政治委员,解放军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下一页

网站简介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