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42、杨振宁(1922~)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 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年起任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尔斯共同提出杨-密尔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基础。另一项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1949年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费米-杨模型。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奥赫梅合作提出在β衰变中不仅宇称不守恒,而且电荷共轭也不守恒;与李政道合作、与朗道和萨拉姆各自独立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组合宇称(CP)守恒的假设。1959-1962年,与李政道合作实验分析高能中微子和W粒子的研究。1974年-1975年与吴大峻合作提出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以及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67-1985年与邹祖德合作提出高能碰撞理论等。在统计力学方面,1952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关于相变的理论。1966-1969年间与杨振平合作得到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在凝聚态物理方面,1961年与拜尔斯合作对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释,1962年提出非对角长程序观念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美建交、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3、叶笃正(1916—)
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安徽安庆人,1916年2月21日生于天津,1940年清华大学毕业, 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主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主任,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
叶笃正先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50余年,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被世界气象组织评价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1987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获得第二届何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成就奖和陈家庚地球科学奖;2003年5月,获第四十八届世界气象组织(WMO)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2006年1月9日,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4、俞建章(1898年1月12日—1980年10月3日)
字端甫,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1898年1月12日生于安徽和县。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河南中州大学助教。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33年升副研究员,赴英国留学。1935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兼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1941年任重庆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代理所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年末调任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地质科主任。1952年任东北地质学院教授、地质勘探系系主任兼地史古生物教研室主任,仍兼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1980年10月3日在吉林长春市病逝。
俞建章毕生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最擅长的是珊瑚化石研究。早年曾发表“丰宁系(中国下石炭纪地层)之时代及其珊瑚化石之分带”(1931)、《中国下石炭纪珊瑚》(1933)、《中国南部丰宁系珊瑚》(1937)等重要著作。他建立了中国下石炭统的4个珊瑚化石带,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早石炭世生物地层学奠定了基础。1963年,他发表了“论述泡沫内沟珊瑚与六射珊瑚的关系并建立中珊瑚目与泡沫内沟珊瑚科”一文,为探讨皱纹珊瑚与六射珊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他晚年与人合著发表了“中国下石炭统的异珊瑚”(1979)和“论异珊瑚”(1980)等文,发现了异珊瑚新类型、填补了中国这个门类的空白。他又致力于石炭纪和二叠系珊瑚之综合系统研究,发表了《石炭纪二叠纪珊瑚》(合著,1983)。他是国内珊瑚古生物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俞建章对其他门类化石研究也有重大贡献。1930年他发表的《中国中部奥陶纪头足类化石》是我国论述华中西南区奥陶纪直角石类动物群的第一本专著,为我国奥陶纪鹦鹉螺类化石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及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奠定了是坚实的基础。此外,他对三叶虫、腹足类、菊石、海绵等门类化石也有很好的研究,发表了诸多成果。
俞建章长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他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和东北(长春)学院担任领导期间,首先以一名普通教师身份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不但教好课,搞好科研,更抓紧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设备建设,又根据国家需要培养了多批研究生,对中国地质科研力量的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
45、张本仁(1929—)
地球化学家。安徽怀远人,中共党员,1983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 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地质矿产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
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和部委系统重大攻关、重要基础和基金项目共10余项,获得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以他为首出版了《豫西卢氏-灵宝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和《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等专著4部,主编《地球化学论文集》3部,主编《地球化学》教材1部。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他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21名,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 学术论文100余篇。于1989年被授予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6、周本濂(1931—)
材料物理学家。1931年10月生于江苏扬州,籍贯安徽合肥。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开始研究材料热物性,建成全国高温热物性测试基地金属所部分。为重要国防任务的关键材料物性测试作出了贡献。烧蚀过程测热导、移动边界方程解析解和激光脉冲加热-降温法测比热等均有创新。导出非线性各向异性温度场和应力场表达式,对照CT检测,阐明了再入工况下,碳/碳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损毁机理,为热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展材料热物性微观过程理论研究,用自制装置观测性能瞬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成功测定了薄膜的膨胀性能,为空间站热设计提供了数据。80年代中期开始复合材料的仿生探索,取得明显效果,如仿骨哑铃型晶须比平直晶须的增强效果提高一倍以上。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