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古籍保护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上级栏目
 
院士制度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院士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31、文兰
文兰    微分动力系统专家。1946年3月出生于甘肃兰州,原籍安徽泾县。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1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2月—1990年7月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北京大学教授。在一定附加条件下证明了非扩张双曲吸引了的Williams猜想;将可逆系统的C1封闭引理扩充到不一定可逆的系统,重新证明可逆系统的封闭引理至一个强化的形式,使得有待封闭的轨道弧段的两个头中的一个可以不依赖沿非游荡点轨道的导算子族,解决了由可逆到不可逆所产生的实质性困难;建立了流的遍历封闭引理和排除给定指标周期轨道集的爆炸;与他人合作,证明了一个一般的C1衔接引理,并由此解决了几个提出已久的轨道衔接问题。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2、吴杭生(1932—2003)
吴杭生     超导理论专家。教授,安徽桐城人。195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王竹溪教授的研究生。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76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1978年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固体理论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多篇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3、吴奇(1955—)
吴奇     高分子化学家。1955年生于安徽芜湖。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德国BASF公司研究总部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特殊高分子的表征、高分子链的构象变化和组装以及高分子凝胶方面的研究。设计了高温激光光散射仪,并测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和链构象,观察到高分子线性长链可随溶剂性质的变化,从伸展的无规线团蜷缩成稳定的单链小球,揭示了链折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过程。其有关微乳液的数据处理方法被称为“安吴氏作图法”。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4、吴新智(1928—)
吴新智    古人类学家。1928年生于安徽合肥。1953年上海医科大学医本科毕业。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1961年毕业后留所工作迄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古人类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同时开创并推动了我国今人类学的一些分支领域的研究。参加或领导的野外队曾发现郧西和淅川的直立人、丁村等处的智人化石和与古人类进化有关的大量材料。通过对大荔、淅川、阿拉戈(法国)、柯布尔(澳大利亚)等地人类化石的研究,发表了专门的论文,并综合研究我国的各种古人类材料,探讨了我国古人类的发展规律。1984年与国外学者一道对古人类学界的热点问题“现代人的起源”提出了“多地区进化”假说,成为这一问题最主要的两大假说之一。在对我国、非洲、欧洲、东南亚、澳洲的古人类进行综合研究和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人类发展过程提出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1991年直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曾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等,现任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5、徐克勤(1907—2002)
徐克勤    著名矿床学家、岩石学家。安徽巢县人,1907年3月15日生。193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39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1944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教授,翌年兼任系主任。先后当选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物理与大地测量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并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等职。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徐克勤从事地质工作70年,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华南花岗岩类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半个多世纪来,他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地质人才,其中包括30多名博士和硕士。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6、徐仁(1910年8月22日—1992年11月18日)
徐仁    古植物学家和孢粉学家。安徽当涂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37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他前往印度勒克大学进行研究工作,于1946年被该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二次赴印后,徐仁于1952年在李四光教授的帮助下重新回到祖国。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副教授。
    徐仁是世界古植物学及孢粉学权威人士之一,中国古孢粉学研究的创始人。推论出中国古、中、新生代含煤岩系和中新生代含石油地层的地理分布规律,为普查找煤和石油提供理论依据;解决了争论多年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地层时代及对比的问题。为探讨喜马拉雅山的升起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古植物学证据。1983年根据古植物学证据,提出北美与东亚两个相距很远的植物区系现存不少相同的属,是因为原地有孑遗分子,而不是迁移的结果,从而解决了140年来植物地理学领域中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933年,徐仁在北京大学任助教期间,便一边教学一边从事植物形态学与解剖学研究。在印度勒克大学时,他主要对我国云南泥盆纪植物化石和微化石进行了研究,实际考察了克什米尔的地层,并研究了克锐阿峡谷紫色砂岩中的微体化石,这使他成为国际上微体化石研究的先驱之一。二次赴印期间,他在当时国际上惟一的古植物研究所——印度萨尼古植物研究所对同型木和中国泥盆纪微体化石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此期间,徐仁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访问了瑞典与英国,学习了T·哈利(Halle)和T·M·哈里斯(Harris)研究古植物的方法,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于1949年担任了印度古植物研究所副教授兼代所长。
    1954年徐仁调入北京后,先后任地质部地矿司孢粉实验室主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孢粉古植物研究室主任、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并在此期间培养了一批孢粉工作研究人员。因为我国十二年科学规划中有研究生物的系统发育课题要做,徐仁于1962年正式调到植物研究所,主持了西南地区中生代植物研究,参加了《生物史丛书》第二分册、《植物的发展》与《中国古生代植物》、《中国新生代植物》等专著的编写工作。1980年,徐仁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并于同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
    徐仁致力于植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近60年,在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古植物学及孢粉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与他人合作出版专著6种。其中有进化论方面的论文3篇,植物生理学方面2篇,植物形态与解剖学7篇,古植物学53篇和孢粉学方面的14篇。这些论著的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徐仁的成就卓著,他在植物学界和地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先后担任过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第四纪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和中国孢粉学会理事长。他还一直是印度古植物学会会员和名誉会员。他曾先后访问过法国、英国、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与世界各国的植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有广泛的联系和合作。1981年,他被聘为第13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副会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2]  [3]  [4]  [5]  [6]  [7]  [8]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