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古籍保护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上级栏目
 
院士制度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院士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25、任新民(1915—)
任新民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中共党员。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 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在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1952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56年8月参加筹建国防部五院的工作,历任总体室主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七机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88年又被该院聘任为理事;1988年被国务院聘任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他还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工程学院等院校聘任为兼职教授;1988年还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聘任为初始会员。  
    1964年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东风2号导弹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他相继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工作。1980年5月在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中,作为首区总指挥,协助领导和指挥了这一重大的飞行试验任务。组织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保证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获得成功。领导组织了氢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地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发射服务零的突破。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9年和1990年两次荣获航空航天部通令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26、宋家树(1932—)
宋家树    金属物理学家。1932年3月21日出生于安徽舒城。1954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1958年该校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50年代从事高温合金及金属强度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之后,在特种核材料应用研究这一科技领域中进行了长期的开创性的研究,有不少创造发明。曾参加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关键部件技术的攻关,为发展我国核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曾获多项国家级奖励。近年从事新材料及能源领域发展战略和军备控制方面的研究。曾应聘参加国家高技术计划,科技攻关及新材料应用研究计划的编制工作。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7、孙德和(1911—1981)
孙德和     钢铁冶金学家。生于1911年8月21日,安徽桐城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工程师学位,1943年获阿亨工科大学博士学位。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系统地研究了钢中含氢、真空测氢和真空冶炼对不同钢种含氢的影响;创制了真空钢液取样测氢和氧的仪器。主持了我国第一个特殊钢厂—大冶钢厂的扩建工程总体设计。积极推进和指导我国第一个氧气转炉厂、连续铸钢、钢水真空处理和炉外精炼等项目的实验和工程设计。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8、汪耕(1927.10.11—)
汪耕    电机设计专家。原籍安徽休宁,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1958年起组织并具体参加制定了世界第一台12MW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设计方案和各关键部件的研制。在以后20多年中,长期主持50MW,125MW、300MW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创制和完善设计工作,对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中国较顺利的诞生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至1998年底我国已制造了450台50MW-300MW、总容量共约45000MW的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并在电站中投入运行。作为中方设计负责人,1983年、1985年二次赴美国与西屋公司联合开发300MW水氢冷汽轮发电机,1987年与哈尔滨电机厂副总师分别带领二厂设计组去美国西屋公司进行600MW水氢冷汽轮发电机优化设计。这两种发电机试验性能良好,已开始批量生产。2000年12月与丁舜年院士共同负责完成了1000MW级大型汽轮发电机开发设计研究课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9、汪堃仁(1912—1993)
汪堃仁    生理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安徽休宁人。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发现刺激狗迷走神经中枢端后,脑垂体后叶细胞发生变化,证明脑垂体后叶细胞中颗粒为其分泌产物;发现ATP酶在胃粘膜壁细胞内呈特异性阳性反映,以及其与胃泌酸的关系;与合作者发现丙种球蛋白对大鼠注射ccl4的中毒现象有预防作用;发现肿癌临床验方复方中草药与单方猪苓提取物对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效果,证明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与细胞质内cAMP磷酸二酯酶受到抑制有关;发现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的间期内和有丝分裂期中,微管分布以及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内微管分布的差异。80年代以来开展了癌变原理和肿瘤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0、王业宁(1926—)
王业宁    物理学家。女,原籍安徽六安,1926年10月出生于安徽安庆。194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49—1950年在南京药学院任教,1950年至今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固体中相变与缺陷的内耗声衰减研究。对于一级位移型相变的瞬态内耗与稳态内耗都最早获得重要的实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机制。近期又统一了两个学派关于瞬态内耗的理论。发现畴的粗(细)化具有一级相变特征及二级铁弹铁电相变引起的内耗峰;建立了畴界粘滞损耗理论,定量解释了畴界引起的力学和介电性能的一些反常行为,从而可以作为研究记忆元件(电学的和力学的)性能的手段。首次研究高温超导体中的类相变与铁弹行为,并测定相应的铋锶钙铜氧的弹性软模;结合内耗背景与载流子浓度的关系及其在Tc下的陡降,提出伴有动态畸变云的载流子模型并用内耗法求得了超导能隙。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2]  [3]  [4]  [5]  [6]  [7]  [8]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