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19、李小文(1947—)
遥感、地理学家。1947年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原籍安徽贵池。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主任。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对地定量遥感方面,力倡病态反演理论。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刘盛纲(1933—)
电子物理学家。1933年12月生,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等10余所国内著名大学兼职教授,美国田纳西大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韩国 POSTECH大学、英国Leeds大学客座教授,美国(MIT)国际电磁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空电子学会主任委员,党的十二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盛纲院士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杰出的电子物理学家,是我国本领域的先驱者和具有国际声誉的学术带头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工学“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理学“光学”博士及博士后导师。已培养硕士、 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等高级科技人才130余名。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方面,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出现学术专著4本,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相对论电子学》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曾主持过4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担任大会主席,10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及分会主席,14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主题报告。曾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5项,1987年获得第14届“国际马可尼奖”提名。两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劳动模范,首批“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青年科学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世界银行贷款第二个大学项目中国专家组副组长,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成员,还受聘担任“大功率微波电真器件技术”和“强辐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高功率微波与电磁辐射”国家级开放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学术委员会主任。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跨学科重大项目“微波等离子体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1、刘有成(1920—)
有机化学家。安徽省舒城县人,1920年11月6日出生。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5年公费赴英国留学,1948年获利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专业有机化学。随后赴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51年到芝加哥大学师从卡拉施(M.S.Kharasch)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员,1954年12月回国。1955年后历任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系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至1993年应国家教委聘任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和第三届理科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和第二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担任过国际性刊物《化学中间体研究》(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编委(1987~1989)。现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化学》、《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编委。研究领域为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形式上负氢转移反应机理等,是我国有机自由基化学奠基人之一。培养博士三十余名,硕士二十余名,发表论文260余篇。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89年获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奖。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自由基化学》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单电子转移反应研究》1987年、1995年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2、卢强(1936—)
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安徽芜湖人。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教授。80年代,开拓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领域,推动了学科发展。将变分法及其他有关数学分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动态学、计算机软件及仿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新学科体系。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推广至多机系统,发展了多机系统分散最优控制理论,著有《输电系统最优控制》(科学出版社),按此理论研制的线性最优励磁控制装置自1987年开始投入我国各大电网使用,对改善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将微分几何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集成,创立了电力系统非线性分散最优控制的微分几何方法体系,发表专著《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科学出版社);近年来,又进一步研究解决了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2001年4月美国克鲁渥(Kluwer)学术出版社出版了他著的《非线性控制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英文)一书。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地论述电力系统非线性和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的学术专著。与此同时他主持的微机非线性励磁控制器和调速器的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励磁控制器的研制中有所突破。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3、陆大道(1940—)
经济地理学家。1940年10月生于安徽省桐城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其中包括:通过对工业布局影响因素评价等方面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组织和参与组织了环渤海、东部沿海、新疆、京津唐、西部重点经济带等区域发展的研究,对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和地区差异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区域发展中的结构演变趋势,对地区差距的因素影响及其趋势作了深入评价,论证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是经济高速发展难以避免的副作用等。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一级轴线的战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十年来,主持编制了《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系列),对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态势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和预测、建议。发表论文约90篇,专著21本。多次获国家级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奖励。先后在德国进修和担任德国两个大学客座教授。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4、彭一刚(1932—)
建筑专家。1932年9月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5年担任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在建筑美学方面,从古典建筑构图到现代建筑空间组合规律以至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西方建筑理论的同时,还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别是古代造园艺术及民居、聚落等的形态、景观,运用当代空间理论及艺术心理学等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既渗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美学思想,又紧密联系我国当前的建筑创作实践,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撰写的《建筑空间组合论》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此外他还撰写了《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创意与表现》等六部专著,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