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古籍保护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上级栏目
 
院士制度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院士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7、邓稼先(1924—1986年)
邓稼先    中国核物理学家,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平,16岁随其姐来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应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1948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念研究生,被选入“留美科协”总会干事会。新中国的诞生促使他决心尽早回到祖国。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回国轮船。195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付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付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付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付主任,是我国核武器理论与技术的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方精云(1959—)
方精云    生态学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长江特聘教授,生态学系主任。195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同年考取教育部出国研究生,1983年赴日本学习,1989年获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及美国生态学会主办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
    方精云主要从事植被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植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他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他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一种重要的木本植物属-水青冈属(Fagus L.)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较为深入地研究了长江中游湿地50年来的生境变迁及其生态后果。
    方精云重视野外调查工作。20多年来,对中国和日本的主要植被类型都曾做过实地考察或定点观测,研究地点涉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海南等25个省区和日本的一些地区。1995年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对加拿大高纬度地区的生物、冻土、冰雪和大气进行过研究。
    方精云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国际重要刊物的论文40余篇,包括“Science”论文2篇。曾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入选国家劳动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9、方荣祥(1946—)
方荣祥    植物病毒学和植物生物技术专家。1946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绩溪。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分析了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序列及其变异的特点,阐述了1968年香港流感病毒基因可能来自于动物流感病毒的观点。完成了花椰菜花叶病毒(新疆株)和水稻黄矮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发现了弹状病毒中的一个新基因。研制成同时抗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在种植时间和规模上曾居国际领先;同样的策略还用于抗病毒辣椒的研制。在植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分析和改造了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研究结果被广泛应用;界定了水稻细胞壁蛋白GRP基因启动子中负责维管束特异表达的DNA序列;发现了融合CMV外壳蛋白多肽可大幅度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水平。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0、方守贤(1932—)
方守贤    加速器物理学家。原籍安徽太平,1932年10月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60年代初,发现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存在着一种由于自由振荡而引起的不等时性现象。1982年至1983年在西欧联合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参加新型强流反质子积累环设计、负责聚焦结构设计,发展了一种适合于小中型环形加速器的消色散方法。1983年至1986年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储存环设计,对其理论设计作了改进。1986年至1992年全面领导BEPC工程建设、运行及改进,按期完成投入运行,整机性能在国际同能区的机器中占领先地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何祚庥(1927—)
何祚庥    1927年生于上海,原籍望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对伪科学、邪教的口诛笔伐以及对经济、社会问题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得出的结论使之近来成为“曝光率”颇高的新闻人物。由于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成就,被称为“两栖院士”。
    何祚庥长期以来从事粒子物理及各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其重要工作有层子模型的研究,复合粒子量子场论的研究,弱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等,先后发表约250 篇科学论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种奖励。他还曾从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何祚庥还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专家,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先后发表约300 多篇科学论文。在反对伪科学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积极参加了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社会影响很大。
    何院士发表的科学论文加起来共有550篇。近年来,何祚庥从事中微子质量问题、中微子震荡问题及双β衰变理论的研究等。

12、洪德元(1937—)
洪德元     植物学家。1937年1月生于安徽绩溪。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在玄参科、桔梗科和鸭跖草科植物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多个属的新系统,发现8个新属、50多个新种;《婆婆纳族的分类和进化》运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进化的新观点,建立了该族的进化系统;对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物种生物学研究有新发现;1990年出版的《植物细胞分类学》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为植物细胞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多项,2000年度何梁何利奖和全国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2]  [3]  [4]  [5]  [6]  [7]  [8]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