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古籍保护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上级栏目
 
院士制度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院士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37、徐中舒(1898—1991)
徐中舒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初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925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8年任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诗十九首考》一文受陈寅恪赏识,1930年经其推荐,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八年,发表一系列学术论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30年代初期参加整理清代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颇著成绩;同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课,讲授“殷周史料”。1934年与容庚等共同发起成立考古学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应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学协聘,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从40年代起,他先后还在乐山武汉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执教。1949年以后除继续担任川大教授外,并兼西南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徐中舒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学是其主攻方向,对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显著贡献。他在治学方法上,除继承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外,扩大研究视野,力求掌握全面,尽量利用有关学科的科学知识,联系补充,以体现历史本身的完整性。他熟悉先秦文献,既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资料,又具有宏观素养,善于把田野考古、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工艺学诸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反复论证,力求其是。他强调研究古文字学应和古史研究相结合。他的研究成果丰硕。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有《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再论小屯与仰韶》、《〈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战国策〉的编写及其有关苏秦诸问题》、《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陈侯四器考释》、《金文嘏辞释例》、《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甲骨文中所见的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西周利簋文笺释》、《周原甲骨初论》等论文,论证古史、考辨文字,不乏独到的见解。从40年代开始,还对四川地方史进行研究,撰写《巴蜀文化初论》、《续论》、《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等文。
    专著有《史学论著辑存》、《论巴蜀文化》、《左传选》等;还主持编纂了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录》、《甲骨文字典》等多种工具书。
    195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38、许根俊(1935—)
许根俊     生物化学家。1935年11月23日生,安徽歙县人。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在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研究中用钠-氨还原胰岛素硫硫键、除去苄基和其他保护基,并把处理后的A-、B-链还原并重氧化生产具有生物活力的胰岛素;提出并成功地实现了用天然肽于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在蛇肌果糖-1,6-二磷酸酯酶的研究中,测定了该酶的一级结构和晶体结构,克隆和表达了这个酶,系统地研究了该酶的动力学,作用机制和调节作用,发现该酶在反应中存在磷酰化中间物、别构部位和催化部位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发现ANP对蛇肌酶有激活和抑制双重调节作用,提出了该酶催化过程的一个新的机制以及该酶在天然状态下活性部位是不完善的观点。在对果糖-6-磷酸-2-激酶/果糖-2,6一二磷酸酯酶的研究中,确定该酶的催化作用是双底物双产物序列催化机制,镁离子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精氨酸残基是底物结合的必需基团,以及该酶有一个非必需的活化基团;确定了兔肝果糖二磷酸酯酶的催化和别构部位。此外,还证明了胸腺素β-4是由巨噬细胞而不是由胸腺细胞合成的。近年来,对于蛋白质的折叠与去折叠,结构域在折叠和去折叠中的作用,结构域在折叠和去折叠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9、许厚泽(1934—)
许厚泽     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安徽歙县人。
    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重要贡。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0、许杰(1901—1989)
许杰     古生物学、地质学家。安徽广德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毕生研究古生代重要化石门类笔石,确立了中国南方含笔石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对中国南方奥陶系、志留系笔石相地层时代划分起了先导作用。对三角笔石生物体进行微细结构研究,解决了国际古生物界百年来未能解决的三角笔石形态结构、分类及演化方面的问题。通过早年的地质和矿产调查,尤其是50年代以来担任地质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等领导职务,对中国地质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1、杨石先(1897—1985)
杨石先     中国化学家。蒙古族。原籍安徽怀宁,1897 年1月8日生于浙江杭州,1985 年2月19日卒于天津 。1918年毕业于清毛白杨华学堂。192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29年再度去美国在耶鲁大学 研究院任研究员,193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工作者学会会员,同年回国,继续执教于南开大学。1937年任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及昆 明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后兼任西南联大教务长。1945年第三次赴美,在印地安那大学任访问教授兼研究员,从事药物化学的研究。1948年任南开大学教务 长并代理校长,1957年任南开大学校长。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杨石先主要研究农药和元素有机化学,并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创建了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系统研究有机磷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高效农药,1978年研究所有10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系统地研究了磷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80年代初在南开大学创建分子生物研究所,在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点上开始新的探索,曾获国家专利,科学奖。
    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  [2]  [3]  [4]  [5]  [6]  [7]  [8]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