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古籍保护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上级栏目
 
院士制度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院士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1、安芷生(1941—)
安芷生    第四纪地质学家。原籍安徽六安,1941年2月生于湖南芷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是主要执笔者之一。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查全性(1925—)
查全性    电化学家。1925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原籍安徽省泾县。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 1957年到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从事电极过程研究。曾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英国《应用电化学杂志》、美国《化学研究纪事》顾问、编委。他长期从事电化学研究,包括电极/溶液界面上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和光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工业电解等。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近200篇学术论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电极过程的专著《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近年来,他主要研究新型化学电源和生物医学传感器,包括大功率液态阴极锂电池、高效二次锂电池等。由于研究应用了新材料和新体系而有了新的突破,所取得的成果已在我国的一些重大项目中得到应用。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陈国良(1938—)
陈国良    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专家。1938年生于安徽颍上。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现任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等研究。在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国际同期最好的成果,包括分组选择网络、递归选择网络、Benes网络选路算法、VLSI平面嵌入算法、网络最大流算法、装箱算法的平均性能分析等。在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并行算法—并行机结构—并行编程”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开发了自主版权的国产曙光并行机“用户开发环境”商用软件。研制了安徽省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与淮河流域防洪防污调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陈新民(1912-1992)
陈新民    冶金学家。安徽省望江县人,中共党员,1952年后来长沙工作。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1年赴美深造,194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冶金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52年受命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后改名中南工业大学)并担任首任院长,是中国冶金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从事冶金物理化学理论、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在国内外发表几十篇重要科学论文;他把物理化学应用于冶金、材料等学科,形成了我国有特色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主持的“氯化镆脱水反应的基础研究”获1978年湖南省科学大会奖。著有《物理化学》、《冶金化学热力学》等。
    曾任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南工业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担任过的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湖南省主任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陈学俊(1919—)
陈学俊    热能动力工程学家。1919年3月5日生于安徽滁县乌衣镇。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6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曾任动力系主任、副校长。长期从事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是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50年代起,在国内最早开展应用基础学科——两相流与传热的理论研究,是国内这门新学科分支的奠基人。开设电力、热能工程及锅炉专业的大多数课程, 编著有《锅炉学》、《锅内过程》、《燃气轮机》、《蒸气动力厂》 和 《锅炉原理》 及 《两相流与传热》等11本著作,为高等院校所采用。培养研究生50余人,其中获博士学位27人,硕士学位14人。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科技进步奖4项,部委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6、慈云桂(1917-1990)
慈云桂    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安徽桐城人,194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电系。后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主任、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电子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委等职。1956年加入共产党。1972年后率领国防科大计算机科研队伍,先后研制出26种型号各异的大、中、小型计算机,历经5年,至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诞生,中央军委给慈云桂荣记二等功。为中国电子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著有《雷达原理》、《概率论信息论基础》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  [2]  [3]  [4]  [5]  [6]  [7]  [8]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