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课题启动
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课题,2006年8月23日正式启动,并举行了论证暨学术讨论会。
文化部、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会议,纷纷献计献策,以期有的放矢地为我国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与会者认为,目前处于全球语境中的中国,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文化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仅反映在“高端”的国家文化艺术和思想学术领域,同时也反映在“低端”的大众休闲生活即日常的文艺消费领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安全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敬守与承传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建立我们的公共文化政策体系,应对西方文化产品潜在的意识形态霸权,塑造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形象等等,所有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都必须进行科学的、深入的研究,这正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介绍说,《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分为4个子课题: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文化“走出去”;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建设指导方针及文化创新战略。在这4个子课题下还将细化出50多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课题。课题组表示,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将注意六个加强:一是加强针对性——所有课题的设定必须针对文化艺术的具体门类和相关领域的具体问题,同时加强前瞻性和对长远问题的研究,不搞抽象概念演绎,不搞单纯逻辑推理,不搞孤立学术讨论;二是加强现实性——把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与对中国现实文化问题的分析结合起来,使关于中国文化战略的学术研究充分“落地”,特别要注重研究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并且提出具有决策依据价值和改进参考意义的方案;三是加强科学性——课题研究要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问题的客观规律,避免片面性和主观臆断;四是加强学术性——要注重对客观事实的验证、分析,对相关数据的收集、统计,对历史文献的掌握、整理,真正把文化发展战略变成一种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学术研究;五是加强战略性——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提升到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研究,既针对具体文化门类,又提升课题研究总体的理论意义;六是加强建设性——不求面面俱到,不搞常规式的一般调查,而力图在重点的领域内有所突破,使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先进文化的一项具体措施。
据悉,由于文化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与文化相关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普遍,这些问题已经受到高层领导和国家有关决策部门以及研究机构的关注,所以,文化发展战略日渐成为一个牵动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沿性研究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凭借其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经文化部批准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小组2006年8月1日正式批准,《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已获准立项,成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特别委托课题。该课题由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任总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为负责人。 (光明日报 2006年8月23日)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2008年12月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莅临研讨会。文化部相关司局领导,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高等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就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软实力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就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如何应对国际挑战、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文化部长蔡武就文化软实力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与与会专家进行了研讨。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都是国内有关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宣部社科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提出,一切可以外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包括制造力、运输力、打击力等等,都是属于硬实力;可以内化为精神动力的力量,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软实力,如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道德规范、纪律约束等等。文化当中最具意义的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既可以是一种软实力,也可以变成一种硬实力。文化发挥硬实力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方面。意识形态的载体是人文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相关的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提出,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有四种:其一,在政治文化领域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二,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思想体系,其中包括集中体现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终极理想的文化价值观;其三,在主流文化领域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清华大学尹鸿提出,市场是最大的政治。中国文化产品的供给很大,但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太大,导致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不好。提高软实力应当适应国际市场需求,适度妥协,用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扩展话语权。人民大学金元浦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两轮驱动。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有四点:文化凝聚力,文化创造的重要源泉;文化影响力,文化吸附的强大力量;文化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文化服务力,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力。四种内涵集中体现为文化竞争力,体现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元素。中山大学李宗桂提出,应当通过增强国民对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海交大胡惠林认为,应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思考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世界性认同,需要具备世界性文明高度,需要用人类文明进程的尺度来衡量。
中央民族大学朱雄全提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应当受到尊重,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中国传媒大学路盛章提出,应当承认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艺术形态的合理性,只有国际化、现代化、人性化的文化产品才可以走向国际,只有强大的产品才可促进文化软实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崔宪提出,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发展文化必须处理好立新和复古的辨证关系。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出发点。中央政策研究室原文化局局长严昭柱指出,文化软实力是吸引力和亲和力。国家文化要转化为软实力,就必须被世界所认可。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能宪提出,文化软实力具备可以衡量的标准,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发展的程度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标志。《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提出,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观对外可以构建民族国家形象,对内可以加强国民的集体文化认同。中国美术存在西方艺术殖民问题。文化软实力若不能维护民族和国家自身的利益便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实力。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应是中国美术坚定不移坚持的价值取向。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郑长铃提出,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活化载体和活态传承,保留了最鲜活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开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措施。北京大学向勇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成熟。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核心价值观的走出去,应当重视普世价值,要真正进入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要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光宇提出,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刘托以建筑为例生动地阐释了非物质文化对文化软实力的促进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文峰提出,保持戏曲文化多样性是增强中华文明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李心峰提出,提高软实力的具体措施要过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库管理中心主任王路提出,互联网应当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赵卫防提出,我国利用电影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努力多数是失败的,其原因在于我国输出的电影缺乏感染力,没有表现我国的主流生活。
在研讨会上,贾磊磊还发布了由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和王文章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委托课题学术成果《中国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上下册)。贾磊磊对参与课题研究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说:“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机构,文化发展战略中心理应联合各院校的专家学者,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文化发展与建设提供学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与会专家围绕文化软实力、文化战略、核心文化价值观、文化产业、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在诸多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年12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