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首页 >>特色馆藏 >>文化发展战略  

宏观综合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要科学确立以下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战略
    坚持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科学发展战略,就是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科学定位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放在与经济硬实力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统筹兼顾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既包括经济硬实力的发展,又包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经济硬实力的发展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协助和推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到与经济硬实力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
    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战略,既要处理好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还要科学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内需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等各种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价值主导战略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内核,它时时处处主导和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坚持价值主导战略,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国在文化多样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以先进文化引领多样文化发展。坚持价值主导战略,也是世界各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世界各国的文化,尽管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和文化特色千差万别,异彩纷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文化建设中始终贯穿和体现了本民族和阶级的价值追求。
    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实施价值主导战略,就是要处理好价值性与文化性的关系,不仅要注重文化的表现形式,更要注重文化的实质内容,注重文化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注重以文化的内容决定和选择文化的表现形式,把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处理好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把思想性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注重创作反映时代发展主流和社会生活本质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思想内涵的艺术典型,通过生动的艺术性来感染人,通过深刻的思想性来教育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处理好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用主导性文化来引领和发展多样性文化。
    文化融合战略
    坚持文化融合战略,就是要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前提,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文化交流消解文化隔阂,以文化融合化解文化冲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坚持和实施文化融合战略,要提高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决定着文化交流融合的程度,决定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小。要大力发展语言文化,使中国文化通过汉语的国际普及和发展走向世界。要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诗歌、戏剧、曲艺、武术、书籍、书法、绘画、工艺、服饰、礼仪、中医、饮食、民俗文化等等的发展而走向世界。要大力发展国际大众传媒,加大国际文化传播的投入力度,打造一流的国际大众传媒。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坚持和实施文化融合战略,要提高文化融合能力,注重研究和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和心理特点,找到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尤其是有代表性国家的文化契合点,使中华文化能以世界各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更好地融入世界各国的本土文化,努力把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各国的当地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
    自主创新战略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文化成果,又要立足本国文化发展的实践,从本国文化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自主进行文化创新,这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
    实施文化自主创新战略,必须深入推进我国的文化创新。要推动文化的内容形式创新,引导和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要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效益为导向,以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为准则。效益性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文化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文化自主创新的力度,创造出大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新成果。
    实施文化自主创新战略,必须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综合实力。文化产业不仅是国家的重要产业,而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拓展国际国内两个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大力推进文化载体与手段的创新,特别是要运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注重运用新的文化载体和手段来改造和更新旧的文化生产方式,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光明日报  2009年12月25日)

文化“走出去”与文化安全
    近年来,不论是在国际舞台上国与国的交流中,还是当前我国自身的建设中,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里有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因素,也有着国际环境的因素。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发现并非所有争端都能通过武力解决,于是回过头来重新认识文化。今天,对话成了国际交往的主流,所以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话语权的重要,它往往会牵涉到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这逼迫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应对。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建设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更应当思考在这种交流中审视既有文化格局、文化秩序,建构更有利于我们的文化艺术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文化安全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文化的“走出去”。
    文化的亲和力和危机感共存
    文化确实有一种亲和力,有一种不需要剑拔弩张就可以沟通甚至友好相处的功能,这就是将文化称为软实力的原因。前段时间我去西班牙参加一个规格很高的国际会议。我属文化委员会的成员,在会谈时做了一个发言,就是从两国的文化共性切入的。我说,中、西两个民族都是极富想象力的民族,所以都出了很多独具创造性的天才艺术家。我们两国人民还有一个共同的审美追求——一个国家的国旗颜色最能代表这个国家的审美风尚,中国是红色和黄色,西班牙也是红色和黄色,所以我们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大家听了都很高兴,谈话也轻松愉快。休息时一些西方的代表还走过来寒暄,意犹未尽地继续延伸这个话题。这就是文化的亲和力,我们需要这种亲和力,我们也应该善于运用这种亲和力。
    但是,国际上的文化交流并不都是平等的,我们学习欧美的文化艺术,是把整条“生产线”搬回来,办油画系,开戏剧学院、芭蕾舞学校……但是,西方学我们,并没有回到他们国家办中国画系、京剧学院。有人说,西方人很喜欢学京戏,还在电视里面表演、比赛。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喜欢”,一是为了辅助学习汉语,更多地是觉得好玩、好奇,是把它当卡拉OK唱。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近些年来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在对外演出方面,一些海外歌星在大陆大把捞钱,但我们组织的很多国外演出都是自己花钱的,只是在国外做个广告,影响非常有限。有时候甚至还要麻烦我国驻外使、领馆花很多力气组织观众,或请人来看。又比如在美术市场上面,一些中国的“当代艺术”基本上是在外国人的商业操作下,以他人的好恶为荣辱,甚至不惜损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这些都大大削弱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使国人在思考对外文化交流问题时不得不将之提高到国家主权和文化战略的高度。我在2007年“两会”时提了一个提案,内容是我们应该正视国家文化危机问题,应该有一个预警机制,建议建立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机构,给政府做参谋。提案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于是就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心也经常给有关方面提供咨询报告。这些都说明国家对于文化问题越来越重视。
    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在文艺领域,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增强我国的文化安全,我想应该从下面几点着手。
    1.加强文化传统的宣传教育
    当年殖民主义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原住民忘记自己的历史,疏离自己的文化,这样好重新植入他们的历史、文化,最后认同他们的价值观。现在不是用枪炮进行殖民的时代,而是用文化殖民的时代。我们要警惕“被殖民意识”的滋生,应当强化我们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宣传教育,强化自己民族审美理想的承传。
    2.构建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
    不能说我们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我们历来有自己的审美追求,有中华民族共同的崇尚与好恶。但就文艺创作而言,当前一些价值标准不尽合理。譬如荷载太多的意识形态内容,违背艺术的自身规律,口号与实践名实不符等等。现在时代发展了,人们观念不断变化,艺术标准日趋多元,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构建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这一体系一要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二要体现我们的文化传统,三要体现我们的民族审美理想,四要体现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五要体现时代性和包容性。另外,还应认识到,这是一个总体的追求和规范,它需要千千万万人去实践,需要长时间的验证、发展和完善,逐步积淀于国人的意识中,形成一种本能的判断,以它为理想,以它为自豪。
    3.尊重人性、遵循艺术规律
    其实,尊重人性、尊重人是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热爱祖国、团结互助更是所有国家和民族所崇尚的精神。但是,当我们在倡导这种价值观念的时候,行动本身就应当体现出尊重人性、遵循艺术规律的要求。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优秀文艺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国外的一些电影,没有直接的说教,更没有喊口号,但骨子里往往透出一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以及人性的尊严,的确非常感人。《胜利大逃亡》、《桂河大桥》和《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都是很好的例子。
    4.多方扶持
    构建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其实也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所以,国家应当予以扶持,而且还要动员社会力量给予多方支持。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他们在别的国家建日本博物馆,花钱请人去日本研究日本艺术,不断宣传日本,这样逐渐会有更多的人对于日本艺术感兴趣。个别西方国家根据他们意识形态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收购我们的当代艺术尤其是一些政治波普,很自然就起到了渗透他们价值观念的作用。如果我们国家也以我们的价值标准,奖励优秀作品、博物馆重点收藏作品、收藏家高价收藏作品,那我们的价值体系确立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当然,我们国家还不富裕,应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做法。譬如可以分期分批或有针对性地拨款,可以出台有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收藏,在主流媒体重点推介优秀作品,提高广大观众的审美水平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做的。
    5.注意对外交往的策略
    中国逐渐融进了国际大家庭,国际交往越来越多,这需要一个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和互相适应的过程。由于体制的不同,有些问题、有些提法在国内是完全正确的、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国际上或在一些国家里却未必如此甚至完全相反。反之,亦同样道理。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相关国家的文化、体制,做到知己知彼。我们要有君子度量,要能够做到“腰杆硬、嘴巴软”。“腰杆硬”,就是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有原则,有主张;“嘴巴软”,不是软弱,而是温和、亲和。即便是对立的观点、不同的体制,也尽量寻找共同的因素、搭建沟通的桥梁,甚至还可以运用对方的逻辑、法理来阐释我们的宗旨,让更多人了解、认可以至喜欢我们的价值观。
    最后,无论是发展软实力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还是构建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没有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这个“硬实力”作坚强后盾,一切都将成为奢谈。相信随着我国“硬实力”的提升,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中国终于由文化大国发展为文化强国,国际大家庭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念。    (作者:陈醉  中国艺术报  2009年3月10日)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