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级栏目 | |
|
|
|
|
|
在徽州,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的影响特别深远,因此,古代徽州大地上建起牌坊数以千计,虽经沧桑巨变,至今留存的仍有很多,犹如一座偌大的“牌坊艺术博物馆”和忠孝节义的人造化石。 牌坊,是历史授予徽州的勋章。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珪、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谈。尤其是在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出现过一大批以《儒林外史》中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旧时代为旌表这些“忠孝节义”的“优秀”人物,徽州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这些历史的陈迹虽屡遭破坏,至今却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 棠樾牌坊:封建伦理的物化象征
歙县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县城西10多华里的棠樾村头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 棠樾村口百余米长的甬道上,井然有序地屹立着7座牌坊,这就是全国罕见的棠樾牌坊群。四周是一片平畴,7座牌坊拔地而起,雄伟高大,古朴典雅,蔚为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群以“义”字坊为中心,按“忠、孝、节、义”的顺序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依次为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妻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里坊、鲍灿忠孝坊。明建3座,清建4座。 7座牌坊7个故事。它是鲍氏家族荣耀的丰碑,闪耀着一代徽商的辉煌;它是封建伦理的人造化石,浓缩了一个个贞妇懿女血泪交织的故事。 许国石坊:一座科举纪念碑 位于歙县城内解放街和打箍井街十字路口上的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立,高大宏伟,也是举世无双的杰作。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牌坊”,俗称“八脚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距今已约400余年的历史。许国,歙县人,明嘉靖乙丑年(1565年)中进士,历任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故人称“三朝元老”。曾获御赐一品服出使朝鲜,驻外期间“馈赠一无所受,朝鲜勒石以颂”。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赞机务,旋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次年9月又晋少保,授武英殿大学士。不久,他即在故乡修建了这座石坊。
在石坊的前后左右都有题签镌刻。前后两面的顶层和侧面第三层的正中镶嵌着双龙盘边的匾额,上面直书“恩荣”两字,表明这是皇帝赐予的恩典和荣光。底层四面额坊上分别镌刻着“大学士”三个大字。前后两面小坊上署有“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全副头衔。前后两面的第二层坊上各为“先学后臣”、“上台元老”斗大楷书刻字。“先学后臣”表明许国是科班出身,凭着文才而登上仕途,借以宣扬“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 许国石坊集徽派文化于一身,在建筑上代表着16世纪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实际是一座“科举纪念碑”,象征着在官本位的传统社会中读书入仕的崇高地位和科举成功为家族带来的无上荣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