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级栏目 | |
|
|
|
|
|
作为与古民居、古牌坊并称齐名的“古建三绝”之一,徽州古祠堂这种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乃是祭祀意义上具有宗族性质的徽派建筑。 在众多徽州古村镇中,祠堂往往占据着显要位置并最为抢眼,在民居簇拥和牌坊映照下,衬托出庄严与肃穆。一般总祠之下立有总支祠、分支祠、家祠等等。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建筑依地形渐次隆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配以牌坊。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仅在歙县较大的村镇,如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座以上,现存的尚有5-6座。而在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曾建有大小祠堂累计达26座之多,婺源县游山的董氏宗族所建造的祠堂据载也有23座,尤其徽州区(原属歙县)呈坎村罗氏宗族祠堂现存仍有数十座。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由于“新安人近雅”,故彩画色彩淡雅,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直接画于木地上。此外,还有一种专奉孝子的祠堂在歙县棠樾村名叫“世孝祠”,更颇有意思的是在尊崇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在古徽州竟然也出现专门供奉着女性祖先神主灵牌的“女祠”,如呈坎村文昌祠及罗东舒祠中的“则内”室和该村的“懿善堂”、歙县棠樾村鲍氏宗祠“敦本堂”(即万四公支祠,俗称“男祠”)斜对面的“清懿堂”等。 从建筑格局和形式上看,徽州古祠堂的建制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三进者居多。首进称作“仪门”,亦叫“大门”、“门厅”、或“过厅”;次进称为“享堂”,也叫“正堂”、“大堂”、“正厅”或“大厅”;再进称云“寝堂”,也叫“正寝”、“寝殿”或“寝室”等。其中寝室中间要设龛座三间,神主牌(祖先灵位)的安排按照常规做法是中龛供奉始祖神主,左右两龛则根据昭穆齿德等资格条件对先祖进行排列,这被族谱称为“龛室规”。像祁门县境内有的祠堂内前部在与享堂相对处建有用于演戏的古戏台,再比较特别的是绩溪县龙川村胡氏宗祠东侧建有一副祠,呈坎村罗东舒祠在仪门之外另建一道棂星门,又在寝室之上建有“宝纶阁”。 徽州古祠堂的早期出现,跟昔世徽州宗族“聚族而居”密切相关。回返故乡的明代歙籍徽商子弟程且硕在《春帆纪程》里写道:“徽俗:士夫巨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间社则有屋,宗则有祠。”在古徽州一府六县,无论是“士夫巨室”,还是微族小姓,先民们都注重培护浓烈的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意识——追远报本,莫重于祠,视筑建巍峨的祠堂为亢宗旺族的德业盛事,于是纷纷攀比,不遗余力。实际上祠堂成了宗族自己独特的物化形式和公共场所,用以开展祭祀祖先、劝诫子孙、宣讲族训、教育来者、举办典礼、合议族事等项宗族活动,也就是说祠堂具有祭祖、尊宗、睦族的特殊功能,后来随着宗族人口的增多,其功能也有扩大,除了祠墓祭扫、祠宇修葺以外,另有修纂宗谱、赡顾孤寡、迎神赛会、唱戏娱众等。建祠要靠大家出资,日常维修和管护也需费用。总之要有经济作撑持,于是祠田(祠产)制便形成了。而这类由祠堂统一收取和总管的祠田或祠产也叫作族田、族产、祭田、义田、公田,先有租谷,后有徽商提供银两或是仕宦所献俸金等充作,多属族人捐输置成。关于田产、地产、山产、捐钱及其变更等都要在宗谱中详列载明。而其收入除去安排祭祀、赡济等类大事用度外,部分用于助学即开办义学、精舍、书院等,补助族中贫寒子弟或励志读书者入学所需的笔墨膏火之资以及将来去省城与京师应试的盘缠,尤对学成名立者发放数额不等的赏银。 徽州古祠堂著名的尚有黟县西递胡氏总支祠“敬爱堂”、歙县北岸(大阜)吴氏宗祠和潘氏宗祠、祁门县环沙村程傅两姓合一之祠“叙伦堂”、婺源县汪口村俞氏宗祠、休宁县古城岩(原黄村)黄氏宗祠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黟县南屏村的叶家祠堂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摄影地,而风格独特且江南无双的呈坎罗东舒祠在六十年代就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国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