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级栏目 | |
|
|
|
|
|
首先徽州古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徽州的古民居还融入了儒家、道家和后来的徽商的商业精神,这些构成了徽州古民居的内涵。 其次,徽州古民居和环境、自然高度融合,所有设计、颜色处理,包括村落的规划是和山与水结合起来一块儿考虑的,它的布局安排和设计建造注重的是建筑与环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这是它的一大特色,堪称中国古代人居建设的杰出典范之一。
在徽州众多的自然村落里,那成片的古朴民居鳞次栉比,遥望鸳瓦鳞鳞、粉墙矗矗,棹楔峥嵘,鸱吻耸拔,跃动着和谐的美感。从其外观造型看,徽州古民居不仅有低层及坡顶形式,而且还升高房屋顶两端或印斗式或鹊尾式的山墙使其超过屋面及屋脊,建造成呈水平线条状和对称跌落的三叠式或五叠式马头山墙(俗称“封火墙”),既可防火焚屋也可御风掀瓦,不但实用而且美观。那些宅屋大多坐北朝南,倚山枕水,或两层楼或三层楼砖木结构,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民间俗称三间式:中为厅堂,前辟天井,侧设两厢卧室。厅堂乃是整个宅屋的主体部分和公共场所,主要用于迎接宾客、举行婚丧红白喜事大礼、开展祭祖祀先活动等,也是居家族众会聚议事和日常起居之处。一般厅堂之间,家具陈设古朴雅致,中堂与立柱之上及两厢外壁间大多布置颇有品位的字画或者垂悬古旧楹联和书画小屏,盈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屋内天井则具有通风排水、采光纳气的功能作用。居家之人端坐厅堂之上,就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深切契合着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摆放盆景,并砌池养鱼,可谓怡然惬意。同时,一村之中,往往毗连宅屋座座相挨,进进套建,一如人们惯常所云“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景况,其规模恢弘,又真实再现了徽州宗族世家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历史事实。
最后徽州古民居多采用砖木石原料构造而成,且无不将镂刻着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纹饰图案及戏文故事等富丽内容的砖雕木雕石雕构件,镶嵌应用在宅屋的门罩、门窗、门额、栏杆、梁柱、雀替、承托、柱础、裙板、庭院、花台等单元处,表现出卓绝的建筑装饰水平与高雅的实用艺术品位,使宅屋精美,如诗似画,此乃古徽州民居宅第的一大特色。诸如徽州的潜口民宅,黟县西递和宏村等均为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