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先进,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是不同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不同的时代和专业特色。现代的安徽交通与近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安徽交通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87年,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干线公路辐射全省,形成网络,举世闻名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太平湖等风景区的旅游公路等已穿山越水联片成网,合宁高速公路、合巢芜高速公路、界阜蚌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标志着安徽公路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铁路、内河水运、民用航空事业不断地发展,一个以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形成的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在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安徽公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国后,有关部门贯彻适合于国情和省情的“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公路建设方针,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工农群众的智慧和才干,克服前进中的多种困难,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1987年,全省公路里程达28581公里,比1949年增长12.7倍,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20.6公里。解放前没有的高等级(一、二级)公路和高级、次高级路面1987年分别达到1852公里和8419公里;修建了19174公里的乡镇公路,使97%的乡镇通了汽车。同时,重视公路的经常养护、绿化。在全省公路、铁路、航道、航空等运输线路总长中,公路里程占线路总长的63.30%。1987年全省客运总量为28496.9万人次,公路客运量为24272万人次,占客运总量的85.18%,货运总量14007万吨,公路货运量为7271万吨,占货运总量的51.9%。

截止2004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71783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3230公里,其中国道主干线677公里,省道7562公里,县道24064公里,乡道35923公里,专用公路1004公里;按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1294公里,一级公路319公里,二级公路9143公里,三级公路11529公里,四级公路43515公里,等外公路5983公里;按路面类型划分:有铺装路面(高级)8119公里,其中沥青混凝土2243公里,简易铺装路面(次高级)26643公里,未铺装路面(中级、低级、无路面)3702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比例为15.0%,有铺装路面、简易铺装路面公路比例48.4%,公路密度51.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1751个乡镇中,还有皖南山区1个乡不通公路,乡镇通达率为99.9%,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总数392个,行政村通达率为98.6%。
五十多年来,安徽公路在开发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改进人民生活、加强国防建设、抗灾抢险、对外开放、传递信息、发展旅游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安徽的煤、铜、硫等18种矿产储量占全国前十位,木材积蓄量约4000万立米,先后修建了两淮、铜陵、马鞍山等矿区、林业的专用公路,安徽的粮油、日用工业品、食盐、化肥及农药的调运,公路承担了主要的总调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