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级栏目 | |
|
|
|
|
|
安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尤其是中国戏曲文化重要的发源地,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傩戏、目连戏,有京剧源头之称的徽剧,有享誉海内外的黄梅戏等。此外,与儒学并称的道家学说即发源于安徽淮河流域;博大精深的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中国“三大地方学”;三国时期的建安文学、清代的桐城文派,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安徽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五大类,其中音乐类有当涂民歌、巢湖民歌;舞蹈类有花鼓灯;戏曲类有青阳腔、岳西高腔、徽剧、庐剧、黄梅戏、泗州戏、目连戏、池州傩戏;曲艺类有凤阳花鼓;手工技艺类有徽州三雕、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和歙砚制作技艺。 以下是关于这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介: 1.当涂民歌 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歌曲内容体现了大量的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 2.巢湖民歌 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品种齐全,内容丰富。文艺工作者搜集1000多首原始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
3.安徽花鼓灯
花鼓灯是安徽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汉民族舞蹈的代表之一,流传于蚌埠、淮南、怀远、凤台、颍上为中心的淮河流域的20多个县、市。 4.青阳腔 又称“池州调”,誉为“徽池雅调”。青阳腔于明代嘉靖年间在青阳本地“俳优四出”的基础上,吸收了余姚腔、弋阳腔等特点,影响了徽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与发展,被誉为京剧“鼻祖”。 5.岳西高腔 明末清初,青阳腔由文人商儒溯潜水、长河传入岳西,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廿五年,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孕育成岳西高腔的鼎盛期。 6.徽剧 明末清初,徽戏形成于安庆石牌、枞阳、桐城一带,其基础是青阳腔、昆山腔和俗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徽班为高宗八旬祝寿,首次进京献演。嘉庆年间,进京徽班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影响最大,世称“四大徽班”。 7.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它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1955年3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 8.黄梅戏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9.泗州戏 旧称拉魂腔,起源于江苏海州(即江苏省东海县),流行于安徽皖北一带。泗州戏是在民间小唱、花鼓灯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表演基础是花鼓灯舞蹈的“压花场”。 10.徽州目连戏 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载于佛家经典,到了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为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之风气,在这些杂剧、变文、传说的基础上,于1579年撰写《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3卷100出。
11.池州傩戏
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流传于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是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 12.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等,是集歌、舞、演奏、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13.徽州“三雕” 徽派民居的历史,就是徽州木雕、砖雕、石雕的历史。 14.界首彩陶 源于唐代,秉承了“唐三彩”遗风,吸收了中国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工艺中自成流派。 15.芜湖铁画 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国画中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崛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 16.万安罗盘 始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叶,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民国四年(1915年),“吴鲁衡毓记”罗盘、日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17.宣纸 宣纸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人称它是“纸寿千年”、“纸中之王”。宣纸发明于唐代宣州泾县,因在宣州集散而得名。 18.徽墨 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炼烟、制胶等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19.歙砚 唐代开元年间,歙砚之名始传,并流行全国,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而不衰。“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石”是歙砚的特点,有“龙尾歙砚天下冠”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