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级栏目 | |
|
|
|
|
|
安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早在明嘉靖年间(公元l522—1576年),在沿江一带就流行的“假面俳优”(傩戏),至今仍保存在贵池,被视为戏曲的活化石。明万历前后(公元1537—1620年),又崛起了青阳腔和徽州腔,在岳西、潜山一带至今仍有影响。发源于安徽的徽剧艺术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影响很大,成为汇成近代京剧艺术的主要源流之一。著名表演艺术家、京剧主要创始人程长庚,就是安徽怀宁县人。当时还有诸多表演艺术家,如杨小楼、余三胜等人,均为怀宁县石牌镇人,因此史有“无石不成班”之说。
安徽地方戏剧品种繁多,丰富多彩,主要有黄梅戏、庐剧、徽剧、泗州戏(拉魂腔)、淮北梆子、曲剧、坠子、凤阳花鼓、皖南花鼓戏等。评剧、扬剧、越剧也在安徽的一些地区流行。这些剧种深深扎根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群众喜爱。 近四十余年来,安徽省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扶植戏曲艺术,抢救一些濒于灭绝的剧种,大力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安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繁荣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