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读者园地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下级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
安徽戏曲
安徽曲艺
安徽杂技
安徽画派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文化概览

 
艺 术 文 化
 
     
 
安徽曲艺
 
     
    安徽曲艺约有60种,流行较广或源于安徽的约20种。
    安徽大鼓和评书是遍及全省的大曲种。大鼓形成于淮河以北,流传到豫东和江苏。开初的表演是“见风采柳”,即兴编唱,以后发展成说唱历史故事。由于流行时间长,有一支庞大的艺人群体,分成门派,师承达数十辈。评书艺人有较高文化,社会地位相对也较高。如阜南周金鹏,金陵大学毕业。初任教于阜阳等地,其人放荡不羁,而雅爱曲艺,遂下海说书。其评词文雅流畅,听众不乏学生、教师和文人。淮北的太和清音,流行在太和、阜阳一带,为汝南老僧清坛法师所创。著有《清音筝谱》一卷,流传民间,变化而成民间曲艺。另有亳州清音,是吸收八旗子弟《岔曲》、《八角鼓》与地方民歌融合而成。淮北还流行颍上的四句推子和阜阳的颍河溜。江淮之间有流行于来安、天长一带的白曲。皖西有流行在六安、舒城、霍邱一带的四弦书。流行于沿江及皖南的有和县、含山、巢县的含弓调,马鞍山、芜湖等地的梨簧。黟县有曲书,是供妇女专听的曲艺。
    民国时期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表演条件简陋。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曲艺的发展,不少地方成立了专业曲艺团,艺人地位提高,表演艺术也有发展。但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和传媒的现代化与多样化,曲艺正面临困境,从业人员大大减少,演出更少,只是电台或电视台偶尔安排点节目作为点缀,实地表演只在偏远的农村或者偶尔可得一见。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