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首页 >>特色馆藏 >>低碳排放  

中 国 行 动

 中国宣布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40~4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1    会议认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会议指出,在不久前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明确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将采取的重大举措。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充分理解和广泛认同。
    会议指出,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投入,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碳汇,提高适应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会议提出,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会议强调,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实现上述行动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央政府网 2009年11月26日)

低碳在中国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4月,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大幅增加到2010年的10%和2020年的15%;优先开发水力和风力作为可再生能源;为达到此目标,到2020年共需投资2万亿元;国家将出台各种税收和财政激励措施,包括补贴和税收减免,还将出台市场导向的优惠政策,包括设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较高售价。
    2007年9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当天举行的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四项建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中提出:应该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胡锦涛指出: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
    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8年1月1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夏堃堡先生在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上指出“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月,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日前在京成立。
    同月,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也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之一。
    2008年3月,SEE与TCG举办“中国企业与低碳经济”论坛,让中国企业了解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探讨中国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王石对此次会议致欢迎词,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与会。
    2008年4月,由众多专家、学者牵头,在各部门关注和关心下,中国低碳网www.ditan360.com 成立。
    同月,国合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首次圆桌会议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召开。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重要方向。 (百度百科)

我国将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
    11月18日在南昌召开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高层论坛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下一步,环保部将配合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试点工作,以中国环境标志为基础,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
    吴晓青表示,将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探索低碳产品的采购和消费模式,以公众的消费选择来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吸引全社会参与到低碳经济中来,促进形成低碳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吴晓青说,环保部将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加快研究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环保政策措施,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对低碳技术与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
    此外,我国还将积极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温室气体控制试点工作,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制定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环境经济政策;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试点、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社区建设。
    吴晓青表示,中国将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理念和技术,促进有助于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技术转让,共同研发新的低碳技术。 (新华网 2009年11月18日)

我国20年森林碳汇抵消工业排放22.6%
    自1981年起到2000年,我国工业碳排放总量达到132亿吨,而森林生态系统抵消了同期工业总排放的22.6%。在未来50年里,如果面积不变,仅仅改善林分结构,增加密度,我国森林还可以增加22亿吨碳汇;如果按照林业规划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8.4%,我国的森林碳库可以再增加30亿吨碳汇。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日前向国家林业局介绍的其在碳循环与森林作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1981~2000年,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有所增加,20年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总碳汇约为29.9亿吨,其中森林植被生物量碳汇和森林土壤碳汇分别为15.8亿吨和14.1亿吨,抵消了同期工业总排放的22.6%。(中国气象报 2009年7月9日)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