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首页 >>特色馆藏 >>低碳排放  

低 碳 博 弈

 大国博弈“低碳时代”(节选)
    低碳经济是不是简单的环保手段?
    一直关注低碳经济发展动向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家政策实验室主任唐方方说,低碳经济不是单纯的环保手段,本质上是大国协调和博弈的一种策略。积极鼓吹低碳经济的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对能源的依赖逐步降低、都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在能源使用技术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推行低碳经济,可以降低对世界上主要产油国、煤炭大国的依赖,转向能源的高效使用与新能源,使得主要竞争对手失去制约他国的能源优势,从而减轻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话语权。从这个角度分析,低碳经济将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利益博弈枢纽。
1    发达国家间主要是低碳经济发展标准、主导权的争夺,主要竞争方是欧盟与美国。从近10年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各国的主张来看,《京都议定书》下的国际减排机制无疑是一种标准之争,是欧盟与美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规范上的主导权争夺。另一方面,也是欧盟内部为了应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国内适应性安排,这两个方面共同揭示了为什么欧盟如此积极地推动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环境保护只是“旗帜”,目的是世界经济控制权。
    或许,通过美国的战略意图可以窥见端倪。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以219票对212票微弱票数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是美国首个温室气体减排法案。该法案规定以2005年排放标准为基数,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法案同时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通过向低碳经济转变,美国意图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削弱中东、俄罗斯、巴西等石油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压缩高能耗的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中国与印度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经济会成为发达国家的新经济增长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贸易依存度比较高的中国,将重新面临‘悲惨增长’的贸易局面。”东北财经大学实验经济学实验室主任宗计川这样认为。
    如何应对挑战?多名学者告诉记者,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一方面,衡量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问题,另一方面,“现实”责任也不容忽视。从历史责任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应该更为“清醒”的认识到其历史排放所产生的现实责任。发达国家历史排放的现实换算,即“新老化段”问题应该征得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同意。目前,《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减排的基点是1990年的排放标准,那么相应的也应该制定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基点。
    一些专家达成共识,中国参与国际谈判的一个基本的立场应该是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工业化结束后)保持作为卖方的地位。根据我国的发展目标,到2050年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这个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标准进行定位的。也就是说,即使到2050年中国签署强制性减排协议,中国已经作了相当的让步。
    另有消息显示,联合国将在天津设立低碳经济发展中心,用于探讨低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低碳经济是方向,但具体操作中必然会一波三折。”唐方方说。
    低碳经济必然会衍生出一系列的低碳标准,这才是真正的“醉翁之意”。唐方方举例说,欧盟可能就生产一台电冰箱的碳排放量设立低碳标准,假如以10吨为限,我国生产电冰箱耗费的碳排放量肯定超过这一数字,那就要征收双倍关税甚至受到更为严格的制裁,这对我国电冰箱行业的发展必然是致命打击。
    应对形形色色的低碳标准,已经成为相关部门迫在眉睫的议题。(人民网 2009年12月25日)

征收碳关税背后的玄机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今年全球聚焦气候变化问题之时,美国和法国先后提出了以征收“碳关税”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有可能打着环保旗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重担忧。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如果征收“碳关税”被付诸实施,不仅无益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还将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构成沉重打击。那么,一些发达国家为何要推动征收“碳关税”呢?
    美、法动议征“碳关税”
    所谓征收“碳关税”,是指发达国家提出的对高耗能进口产品征收的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美国众议院今年6月26日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今后对因拒绝减排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一法案尽管还没有完成立法程序,但已经开始逐步发挥出实际政策效果,有关条款在美国内外引发了关于美国到底是要进行环境保护还是贸易保护的争论。
    法国国民议会(议会下院)和参议院也于今年10月和11月先后投票,通过了从2010年起在法国国内征收碳税的议案。同时,法政府还希望将其发展成为针对欧盟以外国家的“碳关税”。根据法国议会通过的此项议案,从明年1月1日起,法国将对化石能源的使用按照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付费17欧元的标准征税。
2    法国总统萨科齐说,他认为,国际间的“碳关税”是对国内二氧化碳税的合理补充,这“对法国工业和就业市场至关重要”。
    尽管“碳关税”尚处于设想阶段,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几个月,法国就已表示,如果大会“失败”,欧盟就要征收“碳关税”。
    设置贸易“保护”与“壁垒”
    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将成为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关于这些议题的协商成果将对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改变。
    事实上,发达国家已经围绕“碳”这一关键词构筑了新的经济秩序。欧美国家现已基本建立起了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基本上完成了立法(制度体系建立)、政策体系建立、交易体系建立、市场扩张、优势竞争的过程和程序。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发达国家经济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低,主要以服务业为主,而服务业对能源的需求少,排放也比较少;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农业和制造业,经济当中出口的比重较大;所以推行“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相对不利。
    舆论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符合历史潮流的议程,但对于仍以高碳生产为特点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就意味对它们设置贸易壁垒——绿色壁垒。也就是说,“碳关税”是发达国家体现经济霸权的一种新形式。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政府提出征收“碳关税”的政策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创造就业、保护本国产业、重塑美国全球经济领导地位。从长期政策目标分析,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要推动未来经济复苏,不可能选择以金融业为主体的危机产业,已通过国际分工形成的消费品生产也难以由美国自己独揽,这就需要打造一个巨大的新产业来拉动美国经济再次崛起,而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正是最好的选择。
    分析家认为,法国之所以积极推动“碳税”变为“碳关税”,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首先,法国一向以环保先锋自居,提议征收“碳关税”无疑能使该国占据道德“高地”,提升其影响力;其次,法国是传统核能利用大国,无论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如果缩紧碳排放标准,将对其十分有利;再次,法国掌握着较为先进的低碳技术,征收“碳关税”将为其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
    征“碳关税”不得人心
    目前世界公认最早提出“碳关税”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希拉克提出“碳关税”概念时,就有评论称其“是以环保的名义,堂而皇之地直接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财富纳入到发达国家的国库中”。
    美国和法国推动征收“碳关税”的做法在世界上遭到许多国家的反对。德国、瑞典、印度等国批评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利益。
    在今年7月下旬举行的欧盟成员国环境部长非正式会议上,与会各国明确拒绝了法国有关“碳关税”的提议。德国代表认为,征收“碳关税”是一种新形式的“生态帝国主义”,此举将发出错误的信息。
    “碳关税”问题在美国也遭到各界人士的反对。美国商会、美国全国对外贸易委员会等机构认为,征收“碳关税”条款可能引发贸易战,损害美国的出口,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美国进步研究中心高级政策分析师黄立安认为,征收“碳关税”条款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错误信号,同时还反映了这样一种现状,即美国部分议员只关注所在选区或州的利益,而无视美国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说,少数发达国家推动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事实上将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借口。(新华网 2009年12月29日)

碳币时代,得规则者得天下
    在这个低碳经济滥觞的年代,人类能不能从黄金货币、虚拟货币顺利过渡,到达碳货币时代——并使碳币成为替代黄金、美元之后的主权储备货币,内里争夺正在预演。
    从美国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游移态度,多少说明美国对此疑虑在于:对欧洲主导的这一所谓低碳经济形态,美国应该处于什么角色,以及能够占据何等地位。而当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直指低碳金融——试图将华尔街的辉煌重新吸引到伦敦城,夺回二战之后失去的金融重镇。
    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能与美国抗衡之另一极,非英国及欧洲共同市场莫属。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风头被美国发扬光大之后,英国尽管在政治及外交领域俯仰美国鼻息,但在经济及金融方面一直心有不甘。特别是在美国成功地缔造了网络经济即所谓新经济时代、将自身从传统工业革命完整脱胎而出,等于是与英国及欧洲的传统实现了一次断裂。这一断裂,实质上是使美国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独立”更加彻底和完整。很显然,英国及欧洲认识到了美国的这种断裂,所带来的将是对局形态的不可回避。倘若英、欧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对局的本钱或棋子,迎接自己的将是美国的强权时代。低碳经济能不能成功地替代或超越美国主导之新经济形态,无疑关系到英、欧与美国对局制胜的砝码。
    因此,作为低碳经济的始作俑者、气候及减排的主导者和鼓吹者,英、欧与美国之间除了深层次的竞争之外,也存在着现实冲突。假如说围绕气候及环境安全问题存在着这样一个梯级的话,则是欧洲-美国-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这样一个循环。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仅适用于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同样也适用于英、欧与美国之间。而欧洲如此起劲地鼓吹和布道低碳经济,更将目标直对美国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并试图激化矛盾。
    至此,欧洲已经将自己置身其外,再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裁判官”,为低碳经济形态制定一揽子完整有效、旨在遏制美国、决胜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战略计划。
    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对哥本哈根的非冷非热态度。因为所谓的新经济形态,说到底则是规则的安排,即由谁来主导或掌握规则的制定、以及核心要素的定价权。
    从某种意义上,美国作为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巨人”,所面临的外部围困程度,并不亚于某一个单一的新兴市场国家。假如说谁先污染即谁先发展,则谁就必须为后污染者承担更多责任的话,不甚准确的比喻则是英国及欧洲先污染了美国等,接着美国又污染了新兴市场经济体。但由于欧洲与美国经济发展时距不甚很大,所以就只能叫相互污染。现在,英、欧则巧妙地利用了谁是世界强国,谁就是污染世界的“元凶”这样一个想当然的假设而偷换了概念。所以,一旦美国不积极配合,则将成为世界的公敌。
    当然,作为屡尝货币政治甜头、并对金融极权工具驾轻就熟的美国,受制于人显然不符其国家“性格”。美国的制度强势,不在于其如何完备,而在于拿来主义的消化功能,即无论任何被美国认为有用的东西,都会被毫不犹豫地吞噬干净。所以,哥本哈根会议只能是又一次提醒了美国,如何发挥自身的消化功能,去寻找下口的要害之处。
    当新兴市场经济体沾沾自喜于类似“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时,其实这一把双刃剑的另一面才是根本的穴位,即发达国家承认自己对环境污染的“原罪”,并积极加以改正,但与新兴市场经济体付出的代价相比,如同微末: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转移补偿”,既华而不实也缺乏操作性。同时,在下一步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加以非低碳经济制裁时,输出自身的低碳技术、低碳规则而埋下伏笔——让新兴市场花钱买规则。也许,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在于此种手法运用得驾轻就熟。
    综上可知,新兴市场经济体要想从根本上摆脱、或者稍微远离低碳经济时代的裹挟,出路不在于如何降低能耗(尽管这也非常重要),而在于如何制定本国具有防火墙功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其运行机制。与其计较于发达国家对自身“补偿”的蝇头小利,不如通过创新应用,以最短的时间,控制和掌握本国或本市场的碳交易主导权和定价权,才具备未来不会太远的全球碳交易共同市场的对局“本钱”。(国际金融报 2009年11月30日)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