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疑 解 惑
当前的气候变化异常吗?
在整个地球历史上,气候在所有时间尺度上都发生着变化。就当前气候变化来说,有些方面并不是异常的,但有些方面则的确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了过去50万年的最高记录,而且是以异常快的速率达到如此高的浓度。当前的全球温度比过去至少500年的记录都要高,甚至有可能超过过去1000年的温度。如果地球持续变暖,那么本世纪内的气候变化有可能在地质历史上都是极端异常的。当前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异常的方面是它的成因:过去的气候变化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过去50年来的变暖却大部分归因于人类活动。
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以及其他一些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这与第四纪(大约过去200万年至今)的情况有很大不同。现在可以从南极冰芯中精确地知道过去65万年的二氧化碳浓度。
所有已发表的重建资料序列都显示,中世纪时地球是较温暖的,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变冷,温度较低,之后地球迅速回暖。中世纪的温暖程度尚不能断定,但有可能20世纪中叶已经达到了那时的水平,而且从这时开始可能更暖了。这些结论与模式模拟的结果也是一致的。有强信号显示,直到大约300万年以前,地球上的气候都是较为温暖的,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冰盖大大减少,海平面也较高。因此,当前的变暖在过去几千年的背景下来看似乎不同寻常,但从地质构造活动的更长时间尺度来看,所有变化又是相对的,当前的变暖也不再是异常的了。
过去100万年中最大的气候变化是冰期循环,其间全球平均温度在冰期的和间冰期之间的变化幅度为4℃~7℃。不过,资料表明,冰期结束时的全球变暖是一个缓变过程,历时大约5000年。因此很明显,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速率要快得多,与过去的变化完全不同。
尽管过去发生了很明显的气候变化,但并没有证据表明,那些变化的速率比现在的变暖更快。如果本世纪升温约4℃,那么地球将经历其在末次冰期结束时所经历的同样的全球平均变暖幅度;还没有证据表明,过去5000万年中任何变化相当的全球温度升高能够达到未来全球变化的可能速率。(中国气象报社 2009年12月1日)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吗?
工业化时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事实上,观测到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并不代表人类活动的所有排放量,它只占1959年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的55%。其余部分被陆地上的植物和海洋所吸收。在以上所有情形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及其增长都是由源(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对气体的排放)和汇(通过转化成某种不同的化合物而把温室气体从大气中清除)之间的平衡决定的。就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言,75%以上来自矿物燃料燃烧(加上水泥生产的少量贡献),其余的来自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毁林)。对另一种温室气体甲烷来说,在过去25年多的时间里,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超过了自然的排放。对氧化亚氮,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与自然过程向大气中的排放是相等的。大多数长寿命的含卤素气体(如氯氟碳化物)都是由人类制造的,在工业化时代以前大气中是没有这些气体的。平均而言,自从前工业化时代以来,对流层臭氧已经增加了38%,这个增长源自人类活动排放的短寿命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现在,二氧化碳的浓度达379ppm,甲烷浓度高于1774ppb,两种气体的浓度似乎都远高于过去至少65万年中(其间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180~300ppm,甲烷浓度保持在320~790ppb)的任何时期。
当前的变化速率之大是空前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量在以前1000年中也从未超过30 ppm,而今,在过去的17年中就增加了30ppm。 (中国气象报社 2009年12月2日)
什么是二氧化碳当量?
人们在谈论温室气体时,会提到二氧化碳当量。那么,什么是二氧化碳当量呢?
二氧化碳当量是指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各种不同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度皆有所不同。为了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又因为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规定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把这一气体的吨数乘以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后得出的(这种方法可把不同温室气体的效应标准化)。
之所以有二氧化碳当量这样的计量方式,是为了构造一个合理的框架以便对减排各种温室气体所获得的相对利益进行定量。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但也存在一些比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别的温室气体。这些“非二氧化碳”气体的综合影响相当巨大,再加上空气污染形成烟雾带来的升温,非二氧化碳气体的暖化效应大体上与二氧化碳相当。下表是几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
由此可见,减少1吨甲烷排放就相当于减少了25吨二氧化碳排放,即1吨甲烷的二氧化碳当量是25吨;而1吨一氧化二氮的二氧化碳当量就是298吨。遏制全球变暖需要长达数十年的努力,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有时候会将这些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看作是“容易实现的目标”。(中国环境报 2009年12月11日)
低碳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