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民俗文化  

民 俗 集 锦


徽州生产习俗

    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艺、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农村要祭“五谷神”,祈求庄稼兴旺;天旱常兴“求雨”,素食斋戒,做道场祭拜龙女菩萨;耕牛转让时,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均不得反悔。砖工建房上门枋时,要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并口念祭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互相呼应,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鲁班师傅”,最忌讳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为坐冷板凳,即无生意可做。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等等。 
    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歙县这一天要设宴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插三根香于田埂,还要虔诚跪拜。休宁、屯溪这一带,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于茶盘,捧送回家放在贡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已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好兆头。
    牛福会: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从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 
    打锣封山: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每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禁山范围。 
    接财神: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以示庆祝。对开张这一天上门的顾客,象征性的手下红纸包(货币退还),同时赠送一定的货物,如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 
    学艺:民国时期,学艺拜师必须经过中荐人出面,为师徒双方商议协约。洽妥后,徒弟要办拜师酒,向师傅行大礼。砖工学艺,一般一年出师;木工学艺,则为三年,均无工资,师傅只供给伙食。三年升为伙计,师傅给一定的生活费,艺成后才离师营生。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  2007-12-29)    

安徽恋爱婚嫁习俗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第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再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解放后,《婚姻法》颁布,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结婚。旧时习俗大为减少,办理婚事一般比较节约。 1980年后,结婚大操大办,浪费严重,虽经宣传教育,但收效甚微。在婚姻上大做钱财文章,什么见面礼、允媒礼、追允礼、结婚礼、上下轿礼;还有每逢过年过节的四色礼等。加上盖新房、制家具、请宾客、摆阔气,媳妇进门,少则数千元,多则超万元。特别是农村为娶儿媳妇,使经济负担过重,给生活带来困难。 
    旧时境内还有一些特殊婚姻形式。指腹婚:由于双方家长情深谊长,双方内眷同年怀孕,分娩前即许下诺言,若两家都生男孩或女孩,则结为“干亲”,孩子们以“干兄弟”“干姐妹”相称;若一家生女一家生男则结为姻亲,也叫“娃娃亲”。童养媳:俗称“童儿媳妇”,多因家境贫寒女方养活不了,说与家境较好的人家;或幼小时就收养下来的少女,成年后为儿媳。完婚仪式简单,选个好日子,一大早放炮磕头结婚,俗有“半夜放炮小磕头”之说,一般不招待客人。童养媳身受旧礼教折磨欺凌,地位低下,县内城乡譬喻有人受气说:“像个受气童儿媳妇。”招亲:有女无儿之家,为了传宗接代,养老送终,便招女婿上门,与女婚配,俗称“倒站门女婿”。解放后政府为破除封建婚姻礼教,提倡男嫁女家。  
    换亲:是婚姻中的一种陋习。双方男子因家境贫困或残疾难以娶妻,相互交换其姐妹为妻,实际上是一种对等交换的议婚形式,俗称:“两换亲”或“亲换亲”。纳妾:旧时贫困人家为生活所迫,将儿女卖给富家为婢,成人后为富家看中被纳为妾。也有富家原配无子,娶婢为妻,名曰“二房”,解放后被取缔。
    解放后,虽然旧的婚姻礼教逐步淘汰,但新的陋习时有滋生。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  2007-11-19)    

徽州生育习俗

    旧时徽州妇女生育,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清规戒律和风俗习惯。如在妊娠期间,孕妇不能将裤子“张口”朝天晾晒,更不能晾在屋外过夜。不能看丧葬、尸体,不能看砌墙时开窗户、门户;不能看砌锅灶时开灶门、炉孔等。饮食方面,不能吃猪肝、鸡肝,否则会导致产后无奶或少奶。还有一些诗礼世家,更教育女儿、媳妇在孕期内“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实行古人所谓的“胎教”。妇女生育习俗,更是形形色色,如孕妇临产钱,娘家要作“催生”;小孩出生要向岳家报喜;产后三天要请喜酒做“三朝”;这天还有给孩子取名,婴儿满月,要办“满月饭”请客,新生儿第一次走亲戚俗称“移窝”;小孩周岁,让其随意抓物,推测他长大后的智商,谓之“抓周”等等。
    以下更详细的介绍了其中一些内容: 
    催生:产妇临盆前,娘家要备好新生婴儿软帽(俗称“被窝帽”),和尚衣(无领,无钮扣,以绳带连系的小人衣),包裙 ,口涎围、小鞋袜、尿布、红枣、红糖、鸡蛋等物,于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婿家,俗称“催生”。按照黟县的习俗,送“催生”时,在路上还需戴伞遮天,不能说一句话。据说“催生”衣物,有神灵护送,报日后平安,故不让天色人语惊扰神灵,以图安康、吉利。 
    报喜:孕妇临产由“接生婆”接生时,需叱退杂人,同时要打开所有房门、橱门的锁,此寓“松关”,祈愿降生顺利。由于没有助产技术及设备,所以遇上难产,唯有烧香磕头,束手待毙,别无他法。婴儿顺利落地后,男家要备水酒、红蛋送外婆家报喜。黄酒满壶,壶嘴朝前为男,壶柄朝前为女,一看便知。亲族中每户分送鸭蛋四个或八个、十二个,许双不许单,折半时也必须是双数。黟县的习俗是生女儿则默不作声,生男孩常点放鞭炮,焚香祭祖,并染红鸡蛋,填写红单,由男人送至岳家报喜,接受亲戚和邻居的祝贺。 
    三朝:小孩出生第三天,请公婆或产婆用艾叶水给小孩洗澡,称“洗三朝”,故称“汤饼之喜”。婴儿洗沐更衣见客,邻里亲族前来贺喜,为“做三朝”,主人家还要请上“三朝酒”。 
    取名:孩子一般在“三朝”取名,也有不拘时日,一般宜早不宜迟。孩子分乳名和大名(又称学名)。 
    满月:婴儿满月,要剃胎发。剃毕,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上滚动数下,据说是为解除胎气。家中要请“满月酒”,产妇抱婴儿出房拜见宾客,有些产妇要回娘家调养,也于满月启程。 
    移窝:婴儿第一次走亲戚必须到外婆家,俗称“移窝”。外婆家置酒宴迎接,外婆给婴儿挂“长寿百岁钱”,并抱婴儿至锅灶前,沾锅底黑烟焦少许,涂于婴儿鼻尖,以示像猫狗一般易于长大成人。还馈送万字糕,以示孩儿成年后步步高升。
    抓周:孩子满周岁,要做“生日”,行“抓周”礼。抓周时桌上置一竹匾,内放糕点、书、笔、印章、算盘、铜钱、化妆品、玩具等,让孩子任意抓取,以此预卜他长大后的爱好和前程、命运。俗称“周岁定百岁”。如果抓的是书、笔,就预示将来有志读书,是位文人学者;如果抓印章,就预示将来要做官,如果抓铜钱、算盘,就预示今后是从商赚钱;如果抓糕点、玩具、化妆品,就预示孩子将来是花花公子,游手好闲。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    2007-11-15)    

安徽寿诞命名习俗

    寿诞:即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庆贺。中、青年生日,没有请客庆贺之例,俗谚“不三不四”,是说20、30、40不庆寿,逢这样年庚,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40岁不做寿,还因“四”与“死”谐音,做寿不吉利。寿庆通常从50岁开始,50岁为“大庆”,60岁以上为“上寿”,两老同寿为“双寿”。儿女们在寿辰日要给父母做寿。谚云“三十、四十无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说。80岁寿辰多沿至下年补行。俗称“补寿”、“添寿”,也有提前一年庆寿的。凡成年人寿庆,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计足龄;女子则“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贺九不贺十”。旧俗还因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故不贺百岁寿。旧时凡大办寿庆,多是富室且有社会地位之家,贫穷人家则不做寿。 
    寿礼:庆寿之家,先期为寿翁蒸制米粉或面粉“寿桃”(寿越高,桃越大)分送亲族好友,同时告知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喜,祝寿以女婿女儿为主,儿子媳妇陪衬。
    寿庆形式:庆寿之家发出请柬,同时布置寿堂,堂前正中挂金色“寿”字,或挂“百寿徒”,两边挂贺联“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先摆好寿堂,寿辰前一天晚上,红烛高照,寿翁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后,端坐上座,受子孙和幼辈叩拜礼,俗称“拜寿”。寿诞日为正日,清晨,鸣放鞭炮,亲族好友登门祝贺,俗称“拜生日”。至时,寿翁回避,堂上虚设空座,贺客向虚座行礼,儿孙侍立一旁答礼。 
    寿宴: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敌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吃寿酒,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宴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富有人家还于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不化妆、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乐伴奏。大多唱喜庆戏文,如《打金枝》、《九锡宫》等。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    2007-11-15)    

安徽乡间宴请习俗

    潜山人历来重感情,讲礼节。乡间宴请,是新朋维系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在宴请中逐步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礼仪。
    有接有催。乡间宴请一般都讲究“接”和“催”两个程序。第一次接客,有的写请帖,有的口头邀请,等于提前发个通知,让被请的客人预先做好事务安排,腾出功夫接时出席。第二次为催客,是在临近宴请时进行。主要因为预约的时间长了,再来提个醒,以免客人忘记或记错了;并以此表示宴请的诚意。不履行催客程序,客人会认为邀请不诚恳,多有避而不去的。看重的,甚至为此闹得反目。为婚、丧事宜举办的宴请,乡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亲戚不接不送,朋友不送不接。”
    席次安排。乡间宴请时,席次的安排是很有讲究的。宴请的席次,按宴厅的东西头和桌子横放直放两个方面确定。乡间宴厅东西头,不是以自然方向定位。无论哪种座向,背向堂轩后壁而立左边称“东头”,或称“大边”;右边称“西头”,为“小边”。桌子缝横向放置的,叫“苏端”;纵向旋转的,叫“直端”。坐席次序视这两方面情况加以区别。桌子苏端的,贴堂轩后壁的那方,左边为一席,右边为二席;靠“东头”的那方,上头为三席,下头为五席;靠“西头”的那方,上头为四席,下头为六席;背向大门的那方是服务人员的座位,坐在左边的拿壶斟酒,坐在右边的专管端菜。桌子直端的,靠“东头”的那方,上头为一席,下头为三席;靠“西头”的那方,上头为二席,下头为四席;贴堂轩后壁的那方,左边为五席,右边为六席;背向大门的那方,也是服务人员的座位,一样地左边斟酒,右边端菜。举行大型宴请时,大堂正轩可以同时摆两个桌子或四个桌子。桌与桌之间,也有级次可分。两桌并列的,左边为甲桌,右边为乙桌;两桌直摆的,上头为甲桌,下头为乙桌;四桌同开的,上头两桌为左甲、右乙,下头两桌为左丙、右丁。桌子的摆列不能超过堂轩大弄,否则便不成席面。一般的宴请,也可以在一般居室中摆宴席。这个居室如果只有一道门户,便以有门的建议为服务座位,然后按桌子的苏端与直端,如同在堂轩那样区分席次。如果这个居室开有两道以上的门户,那便把进出上菜的那方作为服务席位,然后再按桌子的端法去区分席次。主人家一般要找一位熟悉情况的人安排席位,谓之“牵席”。
    突出主客。结婚宴请,应以新娘家的送嫁人为主客,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要安排在首桌的首席,再则媒人,而后才安顿其他亲友。长者逝世或老人寿筵,则应以外婆家的来客为主客。执行新姑爷的宴请,则应以新姑父为主客。斟酒人一定要按席次先后斟酒。斟酒不能反手背对着被斟酒的客人,否则便是不礼貌行为。所以,在给两边依次斟酒时,必须注意随时换手提壶。第一盘(碗)菜可放桌子中心,以后每上一盘,都应首先放到首席客人的面前,并将先上的菜向右、向下头旋转移动。宴请上菜也有一套程序,因而宴席的时间较长。太匆促了,会认为是对客人的不敬。
    现在,大多农家都改建现化代新居,更换了家具,用圆桌子举行宴请的日渐普及。但是,乡间淳朴的民风未变,在一些地方宴请礼节基本还按过去的规矩行事。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  2007-11-15)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