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大 文 化
博大精深 蕴涵丰富的楚汉文化
所谓楚文化就是主要由楚人创造的,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寿春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万户以上的大都会。作为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是楚文化最后集中表现地。从楚文化遗存看,政治、军事、文化、商业、交通、城垣、青铜器的冶炼与铸造,乃至衣食住行都带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从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陶器、漆器来看,都表现出与两湖地区楚文化相同风格而又有改进的文化面貌与特征。
寿春楚文化汇聚了许多精华,如楚寿春城遗址的建筑艺术及其宏大规模;引进水稻的栽培与芍陂的开凿利用,楚金币“郢爰”的铸造与发行;“鄂君启节”的使用,标明楚国商业、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与发达;大量青铜的冶炼与青铜器的铸造,融文字、书法、镶嵌于一体,如“鄂君启节”等,显示了楚文化的先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丰富的楚文化出土文物令人叹为观止。
楚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奇瑰俏丽的外观愈来愈为文化界人士所注目,称之为“世界第一流文化”。其特征是:不怕跳跃等级、打破规格;不分界限地开放、吸收、利用;不厌追新逐奇地创造。实践证明,楚人及其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前途起着历久不衰的影响,对今天处于开放和发展中的楚地也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遗产。
如果说楚文化是寿春古老文明的一座高峰,那么彰显汉文化之精髓的《淮南子》就是另一座举世瞩目的巅峰之作,它们都是华夏文明的结晶。《淮南子》21卷,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所著,这部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刘知几《史通》),集众家之说而归之于道,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淮南子》写下了许多对宇宙、事物的认识,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知识,对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哲学和文学诸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源远流长 厚德载物的治水文化
治水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了整个寿春文明史,治水文化研究以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和建筑遗存为载体,能让我们从中了解丰富的治水文化信息,为今天的人们改造自然,避害趋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水利之冠安丰塘
治水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寿县城南30公里处,有一处烟波浩渺的平原水库,它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芍陂,即安丰塘。它的兴建者就是孙叔敖。孙叔敖(前?年—前591年),姓伪,名敖,字孙叔。他原为布衣贤士,经虞邱相向楚庄王推荐,召拜为令尹(相当于宰相)。
孙叔敖当政以后,根据当时外患内忧,连年战乱,令典荒唐,百业待兴的状况,把息兵安民,除患兴利,发展生产,致富国民,当作治国之策上书楚庄王。当时,淮河以南的寿春,是楚国的主要粮食产地之一,粮食的丰歉,对民心安定和军粮的供应关系极大。为此庄王便采纳了孙叔敖的国策,乃考制度,立军法、下膏泽,兴水利。孙叔敖经过实地考察设计,征集民力创建了芍陂。事实证明,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上引龙穴山、淠河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对于楚国徙都寿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后来摇摇欲坠的楚国把都城迁到寿春安居19年之久奠定了经济基础。
时至今日,安丰塘仍为淠史杭灌区著名的反调节水库,蓄水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3万亩,发挥着灌溉、旅游、运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恃水为固古寿春
自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凭借寿春周围水系发达稻米丰给,为都达19年之久。汉淮南王刘长、刘安、三国时袁术称帝也以寿春为都,苦心经营,一度成为繁华富饶之地。今之寿春,为沿袭古都的建制镇名称,为寿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古城墙环绕城区四周,古为屯兵御敌之工事,今为防洪阻水之屏障,功不可没。
因水而兴古名镇
与治水文化息息相关的除了寿春外,还有正阳、瓦埠、隐贤三大古镇的一度兴盛与繁荣。寿春、正阳、隐贤、瓦埠均滨水而建,靠水而兴,宛如今天的江浙水乡,商贸发达,盛极一时。
正气凛然 清风徐来的廉政文化
在寿县2600多年的文明史上,产生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或千里迢迢由外地来寿任职,或派往外地担任地方官,或被朝廷在帝京委以重任。他们中有的以清廉传世,有的以不计得失扬名,有的以敢于直言、不畏权势流芳。千百年来浩然正气,清风惠政,让人们以史为鉴,清正为官,廉洁为人,为廉政文化续写新篇章。
廉政文化的滥觞也得从楚国令尹孙叔敖说起。孙叔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家,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相。他“三为令尹(相当于宰相)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吕氏春秋·侍君览》)。他在任楚相的12年中,施教导民,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孙叔敖是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可是他死后,儿子却陷入贫困之中,穷得卖柴为生。孙叔敖的好友优孟装扮成“孙叔敖”向楚庄王进谏,才使孙叔敖的后代摆脱窘困,由此可见孙叔敖的为官清廉。
“时苗留犊”的掌故。东汉建安时,时苗用黄牛驾车千里迢迢来任寿春令。居官岁馀,黄牛生了一头小牛。当他离开寿春时把小牛留下了。谓主簿曰“令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时苗婉拒大家的心意,于是留犊而去,在百姓们依依惜别声中离开了寿春。人们感其清廉,为了纪念他,就把小牛饮水的池塘称为“留犊池”,所在街巷称“留犊祠巷”,成为后世为官者接受廉政教育的著名历史文化街区。
灵活机动 忠勇节烈的战争文化
古城寿县,坐落于八公山之阳,淮河南岸,淝水之滨,历史上这里是通往江南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数代王朝的更迭,时事风云的变幻,多在以淮河为界,展开激烈的对垒和争战,为后世沉淀出一页页值得玩味的战争文化。
东汉末期,曹操在北方,以许昌、洛阳为中心,东南据有长淮,淮水中游的寿春,上与许洛相近,有蔡颍诸水相通;下则雄视江淮之间,以合肥为其前哨阵地,经常利用颍涡诸水,向寿县和沿淮进军。
最值得称道的一页是导致前秦政权瓦解的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统治者苻坚统一北方后,亲率90余万大军沿淮水南下,企图一举灭亡东晋。东晋大臣谢安派谢玄、谢石率兵八万迎敌,双方隔淝水相持。谢玄等趁秦军没有完全集中的时候,渡过淝水,向前秦部队的前锋发起猛攻。由于前秦内部矛盾重重,将领之间意见不一,苻坚存在着严重的轻敌思想,所以秦军前锋被冲击之后,一退不可收拾。苻坚见晋军布阵严整,远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从此有了“草木皆兵”的成语。在东晋军队的追击下,前秦部众溃不成军,苻坚狼狈逃归,前秦政权瓦解。这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深受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同志称赞,也因此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五代十国时,寿春为南唐边陲重镇,以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镇守。后周显德二年和四年,周世宗柴荣两次亲征寿春。作为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亦两次从世宗出征。第二次是在显德四年(957年)三月,赵匡胤扎营于城北紫金山下,率军攻山,首破连珠寨,斩唐兵数千人,守寨唐将朱元、朱仁裕率兵万馀投降。翌日复战,连破数寨,擒南唐应援使陈承昭、大将许文缜、边镐等,使州城完全置于周军包围之中。刘仁赡“闻援军既败,计无所出,但扼腕浩叹而己。”尽管如此,他忠贞不二,拒周劝降,率部坚守城池。后刘仁赡病得昏迷不省人事,其副使孙羽等率城内守军万余人奉表出降。越一日,刘仁赡病逝。至此,历时三年的后周围困南唐寿春之战宣告结束。
南宋与金国以淮河为界的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南宋寿春保卫战中,寿春人发明了在子窠中装上火药发射的子窠枪,后来传到欧洲,成为现代步枪的始祖。在战争的磨炼中,寿春人发明了不易打烂穿透的纸甲,学会了在淮河上架设不易被敌人破坏的浮桥。这些在特殊时期的发明,都极大地丰富了战争文化,值得去挖掘和研究。
妙手偶得 风味独特的豆腐文化
被人们誉为“营养珍品”的豆腐就诞生在寿县八公山境内。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相传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都寿春,他喜爱神仙黄白之术,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被、晋昌八公在北山论道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结果不经意间发明了豆腐。八公山豆腐之所以遐迩闻名,源自当地有益于人体健康、矿物质丰富的珍珠泉、玛瑙泉水以及当地优质的大豆。八公山豆腐烧汤堪称“三绝”:热汤上盆,豆腐块漂浮汤上,称为“漂汤”;做出的豆腐呈乳白色,又称“奶汤”;豆腐汤如鱼汁,故称“鲜汤”。
诗词歌赋有大量歌咏豆腐的篇章,或以物抒情,或借物咏史,不一而足,值得细细品味。而民间关于豆腐的歇后语、俚语也是豆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比喻做人清白。豆腐掉进青灰里——打不得,拍不得,道出了对某些人和事的无奈。看别人吃豆腐,自己牙快,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鸡刨豆腐,喻办事马虎。刀子嘴,豆腐心,喻心地善良,心直口快。白菜豆腐保平安,是一种随遇而安,恬淡闲适生活的写照……
如今,豆腐文化已成为寿县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