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 县
楚 文 化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  

楚 文 化

    春秋时,楚国势力逐渐转向东方扩展。穆王四年(前622年),楚灭六、蓼,后又灭舒入巢,楚文化开始进入江淮地区。庄王时,楚令尹孙叔敖造芍陂(即今安丰塘),加速了此地经济的增长,从而为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怀王时(前328年-前299年),楚已据有两淮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加深。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在黄歇的积极经营下,建筑、熔铸、农业等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徙都寿春,寿春的地位发生了巨变,使寿县很快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都会,是楚国后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楚文字
    楚文字虽然不是起源、形成于江淮一带,但寿县出土的许多楚器上的铭文,说明楚文字是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楚文字是在夏商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经历了“象形”发展为“指事”、“会意”、“形声”及“转注”、“假借”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创造、简化和补充,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格。楚文字与其它诸侯国文字相比较,单字数量最多。如没有众多的文字,楚国一些重要文史典籍是表达不出来的。
    楚青铜器铸造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楚青铜器是楚文化的代表物。大型青铜器如鼎、钟,被视为社稷、王权的象征;一般鼎、敦、簋、壶、鉴、盘、尊之类,是贵族、卿大夫的生活用具;而戈、矛、戟、剑、矢镞等又是必备的武器。此外,尚有用于祭祀、鼓乐、书简、车舆与百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一些器具。当时的青铜器,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所以国家十分重视并予以严格管理。楚国青铜器铸造,不仅在数量上为列国之冠,而且在质量上也居于上乘。
    春秋时,吴越的冶铸技术比较先进,特别是在兵器的锻造方面,为列国所不及。战国时,楚东侵占有江淮地区,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流与日俱增,并互相渗透而逐渐融合。
    民国时期,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的矛,中心有血槽,两翼有倒刺形回纹,被认为是楚铸的越式矛。又有鼎,长足外撇,重心稳,其造型充分反映了吴越风格。其他如敦、壶、鉴等,蟠螭矫然,云纹细繁,间有金错银镶,制作极其精美,同春秋时期的楚器相比较,无论是造型、装饰与实用性,都有明显的改进。
    楚青铜器冶铸工艺精湛、美观、耐腐蚀,入土两千余年而不毁,主要原因是楚人讲究冶铸技术,广招能工巧匠,任用“铸客”字样。所谓“铸客”,一般是指从列国、外地来的(或延聘、或自荐)冶师、铸师与技工。“铸客”促进了青铜器冶铸技术的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更新冶铸水平,这是青铜器在当时达到鼎盛的原因之一。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