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大 文 化
惊天动地 慷慨悲歌的红色文化
寿县不仅是一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洒满仁人志士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热土。在历次重大的革命活动中,都有许多志士和英烈的名讳,成为后世永远的缅怀和纪念。由此形成了凝重悲壮的红色文化。
1904年,陈独秀和寿县人柏文蔚、常恒芳等发起岳王会,以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从事反清秘密活动。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岳王会成员全部参加,孙毓筠、张汇滔等积极奔走活动,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张汇滔、岳相如、王龙廷、袁家声积极筹划响应。11月14日,寿州的革命武装一举攻占县城,寿州兵不血刃,于是日光复。16日,淮上军成立,王龙廷任总司令,张汇滔、张纶、袁家声为副总司令。淮上军遂以寿县为大本营,全军2万余人,兵分三路,挺进江淮各地,席卷21个州县,出击清军。
1921年1月,曾经留学日本和德国的正阳关人高语罕编写的《白话书信》出版,是安徽最早最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本。
1931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运炽在瓦埠组织中共党员、农民数千人,举行了震惊江淮的“瓦埠暴动”。暴动队伍从四面八方云集瓦埠镇东南泰山庙,成立“皖北红军游击大队”,在望春园酒馆门前树起镰刀锤子的红旗,逮捕地主豪绅10多人,缴获长短枪130多支,发动群众开仓放粮200多石。
瓦埠暴动虽然由于反动武装的联合进攻宣告失败,但它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暴动,是党领导寿县人民革命由经济斗争发展成为武装斗争的转折点。
1932年4月初,红二十五军军长邝继勋、政治委员刘士奇率军出六安,经马头、隐贤、迎河,7日抵正阳关,缴获国民党军队的大批物资,打土豪分田地,受到群众欢迎。10日后红二十五军离去,寿县共产党人曹广化率游击队随之离去。红二十五军到正阳,扩大了红军的影响,鼓舞了人们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斗志。
在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峥嵘岁月中,有许多英烈的名字值得镌刻在永远的丰碑上。今天,小甸寿县革命烈士陵园、特支成立纪念地、一中学兵团遗址、方振武墓园、中共寿县一大会址等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重温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崇墉障流 金汤巩固的城墙文化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是最好的防御工事。寿县现存的古城墙为南宋嘉定十二年(1220年)建康都统许俊为御金兵“即旧址”重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灿若群星,寿县城墙则以其特殊的形制构造与功能,被许多专家和学者叹为国之珍宝,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开四门,城墙周长7147米,城墙为砖壁石基,城平面略呈方形,四门均设城楼和瓮城。与国内其他古城墙相比,寿县城墙的形制构造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部位上:创建石堤、改变城门走向、修筑月坝。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杨瞻创建护城石堤(泊岸)。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后,州人孙家鼐曾为之记,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后,改变东、西、北三城门的位置、方向。既有利于御敌,又便于减轻洪水直接对城门的压力,这是古人在城垣建筑中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
明万历元年(1573年),知州杨涧创建东北角和西北角涵洞(水关)月坝,坝上分别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题额。
寿春古城墙的独特防洪设计,创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迹。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其维修加固,1954年、1991年两次洪水围城,古城安然无恙。1986年通过社会集资恢复重建了东门宾阳城楼,1999年恢复北门靖淮城门,2000年建成仿古式南门通淝楼。2006年恢复建设西城门及城楼,依照原形式恢复瓮城及城墙工作已列入议事日程,届时古城更加雄伟壮丽。
精彩纷呈 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
寿县地处江淮之间,几千年来的发展和演变在衣食住行、娱乐劳作等方面的风尚习俗,既与其他地方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可谓特色显著,独树一帜。
过去,沿淮一带有“怀诗、寿字、桐文章”之说。寿字就是寿县的书法。寿县既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有传统文化的浸淫,自然也是翰墨飘香的书画之乡,无论是在繁华的城镇,还是偏僻的乡间,上至古稀之年的老者,下到稚气未脱的小儿均能笔走龙蛇,巧绘丹青。无论走进殷实之家或是寻常百姓,都会发现家中的客厅或书房总是挂着名人字画,给主人的居室增添了儒雅的气息。清代大书法家梁献讲学寿州,更是助长了寿州的学书之风。近现代寿县涌现了张树侯、司徒越、孙多慈、刘蔚山、余国松、春卉等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家,就是最好的佐证。如今,在寿县习字赏画,已成为一部分人必不可少的高雅精神生活。各种书画交流、研讨活动也蔚然成风,成为民俗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奇葩。
在民俗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节庆期间的民间文艺活动,以寿州锣鼓和正阳关肘阁、抬阁、穿心阁为代表。寿州锣鼓历史悠久。寿州锣鼓队根据沿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长流水”等锣鼓乐谱改编,保留节目是《寿阳春》,分为“状元行”、“楚都欢歌”、“龙虎斗”三大部分,分别以寿县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蓝本,加以创作和演绎,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淝水之战》,通过锣鼓的轻重缓急,表现短兵相接,两军对垒的悲壮激烈,令人荡气回肠。
正阳关肘阁、抬阁、穿心阁,于清道光之前从山西、河南等地传入。它集杂技、彩扎、灯光、音乐为一体,小演员们在道具上表演民间传统节目,配以锣鼓和箫、笛、管伴奏,整个表演高、难、险、美,被誉为“空中芭蕾”。
特色鲜明 和谐相处的宗教文化
寿县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形成了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宗教文化。
道教源于古代神道的巫祝史,转而为方士,形成道教。淮南王刘安在此学道求仙,集门客数千,完成《淮南子·原道训》论道名著,把黄老学说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寿地道教至迟始于北魏,属全真宗,崇尚真君。道家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对称互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道教庙宇原有四顶山奶奶庙(碧霞元君祠)、真武庙、城隍庙、关帝庙、三义庙、马神庙、火神庙、大王庙等,除四顶山奶奶庙外,余多不存。解放前,寿县道教已经衰落。解放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尤其是近年来恢复或新建了八公山道教建筑群,使道教出现新的生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四顶山古庙会,吸引着周围县市民众,不远数百里前来,山上山下,万头攒动,盛况空前。
寿地佛教始于南朝前期。唐代属禅宗,唐末五代后属临济宗。佛教寺庵有报恩寺、卧佛寺、圆通寺、准提庵等,以报恩寺为最。报恩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占地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形成以佛堂、二佛殿、大殿、毗卢阁为一直线序列、三进重院,基础渐次升高,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为中国传统寺院的一大建筑群。大雄宝殿内泥塑十八罗汉像,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由九华山安排僧人主持恢复佛事活动,新建和扩建佛殿,装修佛像,使报恩寺更加雄伟壮观,吸引了更多游客和信众前来浏览和进香。
伊斯兰教传入寿地,是以回族来居为始。寿县城内紫顺街唐、宋时即有“回回街”和小清真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东老鹳巷移来边、朱、王、梅、张、赵6姓回民,在此生息繁衍,使寿县回民日益发展壮大。回民多信仰伊斯兰教。始建于明天启年间的清真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与北京牛街清真寺、西安化觉寺相媲美。
基督教是清末由美国传教士传入,现在在寿春镇和其它乡镇均设有教堂,供信教群众参加活动。
位于寿春镇东大街的福音堂是寿县地区最大的基督教堂,俗称福音堂,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出资于1924年兴建的,现为当地教徒活动的场所。福音堂建筑风格仿中式古建,重檐歇山顶,筒瓦屋面。室内彩绘天花,颇为考究。斗拱木雕人物故事,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建筑结构揉合了中西建筑的风格,蕴含了大量的中西文化信息,为研究近现代中西文化和宗教文化在寿县传播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为六安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采众长 味兼天下的美食文化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两岸,当数寿县。寿县由于地处江淮之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河流密布,因而物产富饶,盛产稻米、小麦,畜禽、水产品和蔬菜均为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为寿县饮食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寿县的地理位置看,寿县饮食属于徽派菜系,色重、味浓、口感偏咸,注重菜肴的色泽和搭配,讲究刀功和火候。城镇和乡间进入农历九、十月份有腌制咸鸡腊鹅等肉食品的习俗,以备春节和宴客之需,腌制食品可煮可蒸,是佐餐的可口食品。
自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以来,八公山豆腐菜肴也成为徽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淮王鱼、瓦埠湖银鱼等当地特产,风味独特,成为海内外消费者的必选佳肴。
寿地民风纯朴,素为礼仪之乡,在饮食上很有讲究。如居家待客不上三个菜(三菜谓之待鳖),以双数居多,喜庆时上圆子,谓之团团圆圆。春节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日,民间有许多关于吉祥菜的说法:如在几案上放上油酥好的鱼,鱼嘴中塞进洗净的大葱,谓之充(葱)足有余(鱼)、年年有余;冻豆腐泡,谓之斗福;家家户户都要用枣子、糯米、元宵、白糖、百合、莲子打甜汤,谓之来年生活幸福甜蜜。
由于寿县城区回族同胞多达上万人,体现回族风味的美食也十分红火。早点有牛肉汤、油馍、辣乎汤、油茶等;当地回族同胞经营的餐馆和熟食摊点中,以牛、羊、鸡、鱼为主打菜,辅以当地产的东园、南园大白菜,风味独特;咸水鹅、卤牛肉、卤羊头肉、羊蹄等熟食也堪称一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频繁,寿县也融入了许多外地著名的品牌连锁店,如体现川味特色的火锅、以羊肉为主的火锅店;其他特色小吃也占有一席之地。
寿县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经营者中著名的老字号有聚红盛、小而真、大美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