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胜 古 迹
大观亭
与高阳桥携手相依,巍然屹立于许村正街。大观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砖木结构,三层楼阁式建筑,一二层是八角形,第三层转为四边形,歇山顶。木构架,斗拱与斜撑相结合,型制非常特殊,所有的梁、枋、柱上都绘有彩绘,显得华贵雅致。从高处仰视,翼角飞翘,重台迭阁,整座大观亭显得秀丽壮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尚书坊、大司徒坊
殷尚书坊位于桂林镇殷家村公路西侧,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殷家村人殷正茂,官户部尚书,皇帝口谕立坊褒奖。坊四柱三间三楼,四柱冲天,阔12.2米,高11.5米。灰凝石,梁柱粗硕,浅镌锦纹图案。楼枋刻“忠实勋庸”4大字,上加“玉音”2小字,额枋刻“尚书”。
大司徒坊位于桂林乡殷家村公路东侧,建于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皇帝封赠殷正茂之祖父殷頫、父殷鐄为户部尚书,并为立坊。坊四柱三间五楼,灰凝石建成,宽9.55米,高11米。龙凤板上刻“诰赠”2字,四楼楼匾上刻“大司徒”3字,楹柱前后置8只蹲狮,直柱、雀替、额枋和檐下翼拱上都细刻曲线优美的花卉、流云图案,大梁上用高浮雕,有双狮、双鹤、麒麟等,均精美绝伦。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国石坊
在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
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实,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富有“个性化”的雕饰设计,巧妙地表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士载宅
位于徽城打箍井街15号,建于明代,宅坐东朝西,原为许国相府(俗呼阁老府)建筑群的一部分,一进二层,面阔13.94米,进深8.65米,占地面积120.6平方米。前有天井,后有廊院,中为厅,左右为厢房。山面穿斗式梁架,双步梁端作堆云状,两朵小云托上部大云,三步梁上立脊瓜柱承托脊檩。檩下有雕花垫木,两侧置雕花叉手。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烈祠坊
位于郑村镇西溪村,建于明代,西溪系汪姓聚居地。隋末,歙人汪华起义,自号吴王,归唐后得封越国公,卒谥忠烈王。汪氏后人为纪念汪华建忠烈祠,并于祠前立坊。坊四柱三间五楼,宽8.45米,高10米。白麻石,挑檐下建仿木斗拱,额枋上有双狮戏珠等浮雕。其左有“司农卿”坊,为宋司农少卿汪叔詹立,右有“直秘阁”坊,为宋直秘阁学士汪若海立,后二坊皆二柱单间三楼,宽4.15米,高8.5米,建筑风格同忠烈祠坊。三坊并列,用八字墙相连,气宇不凡。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春福宅
位于坑口乡瀹坑村,建于明代,又名“敦睦堂”、“对门厅”。面阔15.85米,进深19.28米,占地面积305.6平方米。
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三层楼房,属官宦大宅。有3个天井,5座楼梯,后进当中延出两间,两侧为天井,俗称“老鼠尾”。楼层较低,楼上沿天井有飞来椅(今毁),梁头用雀替,隔间墙上部用芦苇墙。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林福宅
位于街口镇街口村,建于明代,三间二进楼屋,通面阔9.66米,进深12.3米,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正立面为水平高墙。
大门上有门罩。门厅左右有耳房,天井两边为走廊,左廊有侧门,右廊置楼梯。后堂中为厅,左为房,后有小倒厅,面对小院。楼下矮,梭柱覆盆础,密栅。天井栏板以栨压缝,上有方格隔扇。楼上有八角斗栱、鹰嘴式童柱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口四面坊
位于富堨镇丰口村南,建于明代。
坊四柱三间三楼,平面正方形,边长3.8米,高11米。梁、柱用花岗岩,枋、板用砂岩。檐下有花拱,雀替雕饰花卉。南面额枋上刻“宪台”二大字,垫板上小字为“云南按察司佥事郑绮”。
郑绮,丰口人,嘉靖丁未年(1547年)进士。北面有“敕赠”、“廷尉”、“大理寺左寺副郑廷宣”等字,廷宣因子得封赠。西面有“恩荣”、“进士”等字,东面无字。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氏敬本堂
位于三阳乡叶村,建于明代,为洪氏支祠,又名“世光第”,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面阔16.2米,进深28.65米。
大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砖雕门罩,极其精美。过门廊为庭院,两侧有廊。中进享堂高敞,明、次间为堂,两梢间为厢房,照壁上悬“敬本堂”匾。后进天井狭窄,寝堂上有楼。祠内梁头、雀替、平盘斗、梁驼均雕有花草图案。享堂内保存有“进士”、“贡士”、“望重老传”、“五世同堂”等匾额。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堂
位于北岸镇瞻淇村中,建于明代。
三进五开间楼房,面阔9.85米,进深17米,占地面积167平方米。前进三开间,中为门厅,两侧为房,中进明、次间一统,稍间为房。后进两侧为房,中间前为廊,后靠墙开小天井,堂匾“天心堂”三字为董其昌手书。楼上中前置“飞来椅”,靠背精雕细琢,有如锦带。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雨廊桥
位于北岸镇北岸村棉溪河上,明代始建,清中叶大修。
石质三拱,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上建廊,砖木结构,高约5米。北门额为“谦庵旧址 ”,南门额为“乡贤里”。廊内十一间,沿墙置凳。东侧墙上开3个大方窗,砖砌花格纹,西侧8个风洞窗,样式有满月、花瓶、桂叶、葫芦、书卷等。北端西侧第二间置一敞窗,外装“美人靠”。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城西的棠樾村,牌坊群由7座牌坊组成,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节义”的。在牌坊群旁,还有男女二祠,建筑规模宏大,砖木石雕特别精致,近年已修复如旧。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廷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廷。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建筑风格混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了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建筑专家们认为: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歙县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一座直冲云霄,一座座精心设计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经官批御审,历代统治者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这足以证明历代都极为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不仅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许多方面的财富。
棠樾牌坊群(第1到第7牌坊)依次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骢步亭——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