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 县
历代名人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历 代 名 人

毕升(生卒年不详)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据我省文物工作者考证,他是歙县人。他的后代(现住在歙县的毕家村)保存下来的活字胶泥字现珍藏在我省博物馆里。
    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他布衣。他总结了过去雕版印刷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制成了胶泥活字。
    活字印刷术的的发明,不仅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汪道昆(1525—1593)
    字伯玉,号南溟、太函,歙县人,是我国明代中后期文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散文和杂剧作家。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后相继任义乌县令、襄阳知府、福建副使、兵部左侍郎等职。在义乌当县令时,主张加强防备,教民习武,以防止倭寇入侵,为后来积极进行抗击倭寇的斗争奠定了基础。他在福建任职时,与当时的爱国将领戚继光一起召募“义乌兵”,大败入侵的倭寇。晚年出任兵部左侍郎时,曾采取积极措施,改革弊政,提出了不少有关加强国防实力的建议。
    嘉靖、万历年间,汪道昆在文坛上名声甚高,被列入“后五子”之内。所著《太函集》收集了他创作的各种体裁的诗歌约一千五百余首。作有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以及《唐明皇七夕长生殿》等五种。此外他还写了一些散曲。

许国(1527—1596)
    字维桢,歙县人,明大臣。曾乡试第一,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许国一生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很受帝王宠幸。隆庆间,明穆宗赐他一品服出使朝鲜。历任太子出阁、入侍太子的右赞善、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等职。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不久,又加封太子太保,改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因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升太子太傅。明神宗曾在歙县营建许国石坊(即八角牌楼),作为对他的“加恩眷酬”。许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但他遇事好发脾气,“数与言者为难,无大臣气度”,因而常常遭到攻击。许国死后谥文穆,著有《许文穆公集》。

曹文埴(?—1798)
    字竹虚,清安徽歙县人。清朝大臣。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再迁詹事府詹事。授左副都御史,历刑、兵、工、户诸部侍郎。后擢户部尚书。为官持正,不阿附权臣和珅。以母老引退。嘉庆三年卒。谥文敏。

曹振镛(1755—1835)
    字俪笙,歙县人。清朝尚书曹文埴之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授编修。大考三等,清高宗认为他是大臣之子,应该重用,所以把他提升为侍讲,后迁升侍读学士。嘉庆三年(1798年),任内阁学士,工部、吏部侍郎。嘉庆十一年,升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此后先后任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学政、军机大臣等职。在任军机大臣时,小心谨慎,遇事模棱,很受宣宗皇帝的信任。
    他曾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担任学政,前后典乡会试四次,严于挑剔一般小毛病。在他的影响下,这种严于挑剔一时成为一种风气。他曾任《会典》、《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皇朝文颖》、《全唐文》的总裁。

黄宾虹(1865—1955)
    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人民政府于杭州栖霞岭建“画家黄宾虹纪念馆”。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越的贡献。一生著述宏富,有《黄山画家源流考》、《中国画学史纲》、《虹庐画谈》、《古画微》、《黄宾虹画语录》、《画学编》、《印学》、《宾虹诗钞》等35种。

渐江(1610—1664)
    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法名弘仁,县城桃源坞人。明末生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徽州后不仕,去武夷山依古航禅师为僧。寄情于诗词书画。他对元朝山水画家倪瓒(号云林)特别崇拜,率先提出“敢言天地是吾师”的口号,顺治十三年(1656年)从闽返歙后,每年必游黄山,描写黄山、白岳、武夷真境,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并称“海阳四家”。存世作品有《黄山图》、《晓江风便图》等约150件。他的画意境高逸、肃穆,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行书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诗亦甚工,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多抒发对大自然的爱,时而流露出对家国世事的感慨。

王茂荫(1798-1865)
    字椿年,号子怀,清嘉庆三年(1798年)诞生于一个徽商家庭。髫龄入私塾,晨入暮归,读书非常用功。后就读于县城紫阳书院。道光十年(1830年),根据家里的决定,赴潞河管理茶庄店务。翌年,适逢北闱恩科取士,王茂荫即以监生资格应京兆试,中了举人,次年会试,又高中进士,并备官户部。但在此后长达15年的时间内,他都是在户部任“主事”、“行走”一类的微职闲官,直到50岁才被升补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其后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成为清廷主管财政货币事务的官员之一。并历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户部、工部、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王茂荫任京官前后达30年,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不携眷属随任,一人独居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闻名。
    清咸丰朝实施过两次令人注目的货币改革措施,即发行钞币和铸大钱。王茂荫是咸丰朝行钞的第一个倡导者,铸大钱的坚决反对者。

陶行知(1891—1946)
    原名文濬,又名知行。近代著名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从事民主运动,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许多革命人才,引导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