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 兵 小 百 科
胜利日阅兵与国庆阅兵有六点不同
9·3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5次阅兵。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日益临近,作为纪念大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阅兵式,也渐渐揭开神秘面纱。与此前14次阅兵不同的是,这一次阅兵选择了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3日,而非此前固定的10月1日。首次在非国庆日举行的阅兵与此前14次国庆阅兵都有哪些不同?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时间、主题、安排、受阅人数、参阅嘉宾等方面进行了梳理。
主题不同
国庆阅兵:国庆逢十大庆的国家盛典
胜利日阅兵: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提起阅兵,中国人很自然地会想到10月1日。
国庆阅兵自1949年开国大典开始,至1959年建国10周年,共举行11次,均在10月1日,是每年一次。具体时间上,据《开国大典阅兵命令》,1949年开国阅兵于10月1日15时开始。1960年起中断,直至1984年邓小平提议恢复,不过当年阅兵安排在10月1日10时。最近两次的阅兵是1999年的国庆50周年阅兵,2009年的国庆60周年阅兵,两次阅兵时间均为当年10月1日10时。
据《解放军报》,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国庆大庆、阅兵改为“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
国庆日阅兵是世界的通行惯例,是国之盛典。1949年阅兵是开国大典的重要环节,上至毛泽东下至指挥员都非常重视,毛泽东曾在听完汇报后指示: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一定要搞好。1984年邓小平恢复阅兵,一为检验军队,一为通过阅兵显示军威,为改革开放鼓劲助威。
此次阅兵定于9月3日举行,是首次在非国庆日举行阅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本次胜利日阅兵,属于纪念日阅兵,重大纪念日举行阅兵活动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惯例。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曲睿此前介绍,这次阅兵主题是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8月21日的发布会上,曲睿再次强调:组织纪念抗战胜利阅兵,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不针对任何国家。
环节不同
国庆阅兵:阅兵后有群众游行
胜利日阅兵:阅兵式前有纪念大会
因为主题不同,国庆阅兵与胜利日阅兵的整体安排并不相同。据北青报记者了解,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开始,阅兵式结束后都有群众游行环节。
1949年开国大典时担任军乐队乐手的夏汝松曾向媒体回忆,开国典礼后就是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清华大学游行队伍进入东三门时,为突出学生,军乐队还暂停演奏,由清华乐队演奏《团结就是力量》走过天安门。
1984年恢复阅兵时群众游行环节也恢复,据媒体报道,参与群众游行的人也要经过集中训练。1999年的游行队伍最后是1.4万名手持鲜花和气球的少先队员。2009年的群众游行队伍中首次出现抗战老战士。
此次胜利日阅兵,根据官方此前发布的抗战7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阅兵即检阅部队是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的一部分。北青报记者获悉,与以往国庆阅兵庆典开始后,即升国旗、唱国歌、礼炮响起、开始检阅不同,此次阅兵式开始前还有解放军合唱团演唱等环节,另外与以往安排最大的不同是,阅兵式结束后并无群众游行环节。
受阅人员不同
国庆阅兵: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民兵和预备役部队
胜利日阅兵: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及抗战老兵
抗战老兵此次阅兵式上是首次参阅。根据安排,9月3日阅兵当天,2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将领衔1.2万余人受阅。2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的人员包括从大陆遴选的、目前健在的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共产党和国民党抗日英烈后代,以及抗战支前模范代表。国共两党老兵共同乘坐敞篷车接受检阅。
阅兵式上,2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由武警摩托车礼宾护卫队护卫出席,整个车队有21辆摩托车。方队领队吴万涛曾向北青报记者表示,一般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护卫规格是11车,这次阅兵护卫规模是国宾护卫队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护卫队形,体现了国家对抗战老兵的尊重。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此次的受阅方队中没有民兵和预备役部队。据了解,民兵自1951年起参与国庆阅兵,1952年少数民族民兵首次加入,来自10余个民族的民兵身着农村便服,装备新式武器受阅。1958年女民兵首次加入受阅队伍,当年中央正式决定全民皆兵政策。“文革”之后,1999年、2009年的受阅队伍中,民兵、预备役部队都一同受阅,但此次胜利日阅兵并未提及民兵及预备役部队方队。
方队编排不同
国庆阅兵:按陆海空或受阅方队所在单位编排
胜利日阅兵:首次按作战体系编组受阅方队
按作战体系编组受阅方队是此次胜利日阅兵的诸多首次之一。此次受阅部队有11个徒步方队、27个装备方队、10个空中梯队;其中装备方队与空中梯队均按照作战体系编排。
其中,装备方队按照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海上攻击、战略打击、信息支援、后装保障等作战体系模块组成。而在此前的1999年、2009年国庆阅兵时,装备方队多按照如坦克方队、履带式步战车方队这样的不同武器类型编排受阅。
空中梯队延续2009年国庆阅兵按作战体系编排的方式,大体按预警机、对地突击飞机、制空作战飞机、直升机、教练机的顺序排序,较2009年不同的是,这次还安排了海军舰载机梯队、海上巡逻机梯队等。
另外,这次受阅的徒步方队首次回归抗战中的英模番号,11个徒步方队中除仪仗兵方队外,均是以“老番号”命名的英模方队,这10个英模方队按照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4个模块编组。
现场细节不同
国庆阅兵:国旗护卫队正步169步
胜利日阅兵:国旗护卫队正步121步
国旗护卫队踢正步的不同,只是国庆阅兵与抗战阅兵诸多不同的细节之一。
无论是哪次阅兵式,国旗护卫队总是要在阅兵式前,托枪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出发,沿中轴线向北行进,完成踏步、齐步、正步走的变换走到国旗杆处,到达国旗杆基座后列队站好,枪放下,在国歌声起时将国旗升起。
但就是这样相对固定的动作中却有变化。以其中的正步步数为例,据北青报记者了解,60周年国庆阅兵时,护卫队走了169步正步,寓意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09年的169年;9月3日阅兵,护卫队将踢121步正步,寓意从1894年甲午战争至今121年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平凡历程。
此外如礼炮,9月3日当天,56门礼炮中28门礼炮鸣响,代表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走过28年风雨历程,28门礼炮交替鸣放共70响,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此前60周年阅兵为寓意56个民族的56门礼炮鸣放60响。
观礼嘉宾不同
国庆阅兵:不专门邀请外国国家元首
胜利日阅兵:邀请与抗战有关国家元首
9月3日胜利日阅兵,据此前外交部副部长张明介绍,根据胜利日阅兵的主题,外交部在前期向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关的国家和国际友人发出邀请。截至目前已有49个国家确认将应邀出席,其中有3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外国领导人,19位政府高级别代表,此外还有10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应邀出席。
据外交部礼宾司前代司长鲁培新此前向媒体介绍,1984年改革开放后举行阅兵庆典,也有过大规模请外宾,但原则上不专门邀请外国国家元首。如果在庆典前夕有重要外宾来华访问,则顺其自然邀请其参加阅兵典礼。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在1949年开国阅兵至1959年间的11次阅兵,曾有不少国家的国家元首受邀参与国庆阅兵,其中如1952年时任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泽登巴尔及政府代表团;1954年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赫鲁晓夫;1956年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尼泊尔首相阿查里雅出席了国庆七周年大阅兵典礼;1957年时任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总理卡达尔;1959年国庆阅兵时,赫鲁晓夫再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与他一起的还有时任捷克总统诺沃提尼。
但在1984年阅兵恢复后,外国元首受邀参与中国国庆阅兵变得罕见。鲁培新介绍,在共和国阅兵史上,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庆典活动来华外宾的特例,由于他长期住在中国,只要在中国遇到阅兵典礼,都会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北京青年报》 2015-09-01)
国际阅兵简介
法国最国际:邀请国外士兵打头阵
法国国庆日阅兵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常规性阅兵活动,从1880年开始,几乎每年的7月14日都要举行一次。按常人理解,阅兵都是让本国三军战士接受领导人检阅,最多邀请外国使节和贵宾在现场观摩。但法国近年来却专门邀请国外军队参加国庆阅兵。
俄罗斯最壮观:规模和质量高出一筹
俄罗斯每年5月9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西方国家相比,红场阅兵无论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要高出一筹。
数目庞大的三军士兵按照精心设计的严整方阵,迈着整齐威武的正步从广场走过。参加阅兵的还有数目庞大的坦克、装甲车、飞机和大量最尖端的导弹。当密密麻麻的士兵喊出震耳欲聋的口号,当铁甲洪流从广场缓缓驶过,当最先进的战机以遮天蔽日之势从上空呼啸而过时,那种磅礴的威严阵势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每年官方都会邀请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兵加入阅兵或者观摩队伍。这些当年在战场浴血杀敌的英雄如今已经到了垂暮之年,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再也无法像年轻时踢出标准的正步,但依然能做出最标准的军礼。不少莫斯科市民眼含热泪,向这些老兵致敬。可以说,每年的红场阅兵都是俄罗斯人接受爱国主义洗礼的重要途径。
美国最轻松:排斥大规模阅兵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很少在国庆日举行大规模阅兵,这既因为美军派遣大量部队驻扎海外,无暇组织大规模阅兵,也跟民族特性有关。全美各地在7月4日独立日这天会举行带有地方特色的小规模游行活动,普通百姓带着一家老小,提着野餐篮,挥舞着国旗等待游行队伍路过。而参加的士兵也用不着踢正步,气氛轻松。
日本最分散:海陆空“各自为战”
也许是因为二战侵略国的不光彩身份,为了避免给外界留下渲染武力的印象,日本没有举办过海陆空三军同时参加的大型阅兵,各支自卫队每三年单独阅兵。
印度最多元:既有特技又有武器
印度每年1月26日在新德里国王大道举行国庆阅兵式,老百姓可以买票观赏阅兵式。印度国庆阅兵更像一场户外演出和武器展览。阅兵式上会进行高难度的摩托车特技表演,还有穿着民族特色服装的士兵骑着涂满艳丽油彩的骆驼列队缓缓驶过。阅兵还以展现高尖端武器闻名,“大地”、“烈火”系列导弹,“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已连续3年成为阅兵式上的常客,而且每年都会有更新的型号出现,体现了迅速膨胀的军力。
德国最低调:反思战争不阅兵
1990年10月3日,东德和西德统一,这一天也成为德国国庆日。国庆当天罕见大型阅兵仪式,因为正是希特勒当年悍然发动二战导致德国分裂了近半个世纪,性格内敛、充满思辨精神的德国人不愿通过阅兵来凸现军队的力量,渲染武力会让他们觉得尴尬。这天举行的游行基本上以反战和忏悔为主题,大多数是非官方性质。
英国最传统:延续古老习俗
也许是对“日不落帝国”的怀念,英国阅兵的环节安排基本上还延续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华丽传统。走在最前面的往往是敲打着激昂鼓点的军乐队,随后是身穿赤红色双排制服、戴着高高熊皮黑帽、肩扛长枪的皇家卫队,接着是骑着高头大马、身穿锃亮胸铠的骑兵。
跟他国阅兵喜欢展示最先进武器相反,最让英国人牵肠挂肚的竟然是二战时期的那些英雄战机。鹞式、飓风、喷火这些在抵抗纳粹时立下赫赫战功的“老爷机”都装饰一新,重新飞翔在伦敦蔚蓝的天空。
(摘自:百度百科“阅兵”条)
阅兵四大模式
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国家其阅兵形式也有所不同。大体从形式上可分为苏式阅兵、英式阅兵、法式阅兵和美式阅兵四种,以下为采用不同的阅兵形式的部分国家:
苏式阅兵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及原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古巴、利比亚、伊拉克、越南、蒙古等。
其特点是场面及气势在4种阅兵模式中最为隆重宏大,徒步方阵受阅时采用德式正步(俗称“鹅步”,类似于爱尔兰踢踏舞舞步),显得特别整齐划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规模阅兵时对士兵步幅大小、时间甚至眼神的要求被外界认为达到苛刻的程度);侧重于展示本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在4种模式之中最能体现阅兵震慑敌对国家或敌对势力的本来意义,故此往往最能够吸引国际舆论的关注。
英式阅兵
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埃及等英联邦成员国,其特点是受阅部队的方阵及队列行进基本上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侧重于缅怀本国军队过往的光荣历史,阅兵式上会出现很多早已淘汰的兵种及武装备,部分方阵官兵会穿着老式军服受阅。
法式阅兵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等欧洲大陆国家,其特点是士兵走正步时的步幅比英式阅兵小,对车辆方阵的编排带有较强的艺术气息。
美式阅兵
美国、 韩国、 菲律宾等,其主要特点是娱乐性、表演性和商业性在4种模式中最强,犹如一场精彩热闹的武装大游行或狂欢节仪式;且士兵受阅时只走行军步伐,不走正步。
(摘自:百度百科“阅兵”条)
各国阅兵式“亮点”
利用战争胜利纪念日或国庆日举办阅兵,是一种展国威、扬军威的方式。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阅兵式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风格。
印式阅兵:“秀”出国粹
2015年1月26日是印度第66个“共和国日”,印度每年都会邀请外国元首参加阅兵式,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作为特邀嘉宾首次参加了印度的阅兵式。
相比其他国家场面宏大、气势逼人、主席台上领导人们不苟言笑的阅兵场面,印度阅兵轻松欢乐。
阅兵式上,印度边防部队士兵骑着盛装打扮的骆驼接受检阅,边防兵还在行驶的摩托车上以叠罗汉方式搭建“人形金字塔”,这些表演项目都是印度仅有,备受印度民众欢迎。
在印度人看来,摩托车特技不是“杂技”,而是一种特技,是从印度教苦行修道的动作演化出来的一种特技表演,与瑜伽一样同为印度国粹。印度士兵具有这样的才能,才被视为勇敢、矫健的。而作为文化传统,在阅兵式上如果没有摩托车特技,就像缺了点儿什么。
此外,印度阅兵式上,各方队军装不是按军兵种划分,而是按民族区别,因此在印度的阅兵式上可以看到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古典民族军装,展现了各自非常鲜明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
最后骆驼兵、骑兵、大象兵,在印度史上都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所以都要参加阅兵。
俄式阅兵:“秀”出肌肉
俄罗斯在继承前苏联国际地位的同时,也继承了苏式阅兵的大气磅礴,借阅兵对外发出信号,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醒民众勿忘历史的同时展示肌肉,告诫西方俄绝非等闲之辈。
如无意外,1941年11月7日的前苏联红场阅兵创造了世界之最。1941年11月初,正值莫斯科会战的关键时刻。180万德军,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14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德军坦克距莫斯科只有25公里。为鼓舞士兵的士气,斯大林毅然决定阅兵,时间就在传统的十月革命节。
前苏联士兵参加完红场大阅兵后,直接开赴几十公里外的莫斯科郊外与侵略者作战。毫无疑问,这次阅兵极大地鼓舞前苏联战士和人民。1942年初,士气高涨的前苏联军队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毙伤16.8万人,把德军赶离莫斯科120公里到250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1995年后重新开始每年一次的“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2008年后,“十月革命”阅兵仪式也改为每年1次。
美式阅兵:“秀”出欢乐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很少举行大规模阅兵,更多的是通过实战来显示实力。美式阅兵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表演性十足,阅兵典礼中经常伴随着漫天飞舞的彩带和闪亮的纸片,有时候马戏团的大象也穿插在阅兵队伍中,本应严肃的阅兵典礼增添了几分狂欢的味道。
2013年美国的一次阅兵典礼视频显示,从开始到结束都欢乐不断,阅兵队伍主要由礼仪性仪仗队组成,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步走”,参加队伍仿佛散步似的接受检阅,更别提高精尖的战略武器了,只是在典礼要结束时出现几辆警车和摩托警仪仗队。虽然奥巴马和拜登都参加阅兵典礼,但更多情况下是陪着大家一起欢乐一下。
美国阅兵流于形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把军队都派驻到世界各地,执行美国军事战略,留在本土的兵力根本组织不起来阅兵单位。
仅冷战结束后,美国就参加30多次对外用兵,频率远高于冷战期间,大规模的战争就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更别提不计其数的小规模军事行动了。
通过这些一次次实战,直接把美军超强的军事实力展现在世人面前,组织规模宏大的阅兵式则显得多余。
(《四川党的建设 农村版》 2015年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