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回 顾
回顾1949年的抗战纪念阅兵
一、1949年7月6日南京举办阅兵式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抗战,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在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六年的局部抗战之后,中国军民开始以彻底的反抗姿态来抵御和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升级的侵略。“七七”这一天也成为了全面抵抗日寇侵略的纪念日。
1949年7月6日,“七七”抗战整整满十二周年的前一天,为了纪念“七七”抗战十二周年,当年4月23日解放、至7月6日回到人民手中的古都南京市区里,人民解放军驻南京部队举行了阅兵式。曾率部在华北坚持敌后抗战的抗日名将、时任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检阅了部队。1949年7月9日的《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纪念抗战十二周年,南京举行阅兵典礼》介绍“阅兵仪式于下午五时半开始”。受阅部队“经由光华门明故宫飞机场”,沿今天中山南路“向新街口检阅台汇集”。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机关刊物《人民战士》后来也曾以《盛大的阅兵典礼》为题进行了报道。开篇即提到“纪念‘七七’十二周年,二野和三野驻南京的部队,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刘司令员亲自参加检阅”。
报道里介绍了宏大的阅兵场面:“美械装备和日械装备的步兵团、机械化兵团、坦克、装甲车、大炮,过了老半天还没有过完”。值得注意的是,还有海军部队,“后边发现了人民海军的行列,又是一阵不断头的掌声和欢呼声”。“部队成四路、五路、六路,从午饭后过到天黑还没有过完。电灯亮了,在宽大的马路上,游行的队伍,还是一眼望不到头”。
这篇新闻之中还描述了现场激动人心的景象:“受检阅的部队,军容整齐,精神饱满,于军乐声中,正步经过检阅台向前行进。两旁观众高呼‘向人民解放军致敬!’掌声经久不息,不少妇女将鲜花投给行进中的战士们”。
今天留下的历史照片上可以看到,阅兵台布置在南京市新街口。宽达五十米的十字街口的街心广场上,设立了一个环形的检阅台。迎风招展的红旗、大幅的纪念标语,烘托出了阅兵的气氛。当时的新闻报道之中这么描述检阅台:“它那么雄伟,俨然象一个壮丽的红场。巨幅的红布环着街心四周的翠柏围了一个圆心,12面人民解放军的红色大旗迎风招展”。
当天,南京下了雨,检阅台上的刘伯承表现出了“雨不张盖”的大将风度。新闻里对此有记录:“刘司令员肃立在台上,频频举手敬礼,直至每一军旗旗手从他面前走过。天正下着雨,而刘司令员却几次拒绝了警卫人员送上去的雨衣,他淋着雨,注视着每一个从台下经过的战士的行列”。
刘伯承司令员在阅兵典礼上向参加检阅的部队发表了演说。他要求全军坚决保护人民利益,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和城市政策,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作风;加紧学习,提高军事艺术,提高政治文化水平,建设成为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
这一次的纪念抗战阅兵典礼上,阅兵乐曲和建国后的阅兵一样是《解放军进行曲》。铜管乐队嘹亮地奏着《解放军进行曲》,在这首源自《八路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之中,受阅部队军容齐整经过了检阅台。
“七七抗战”十二周年的阅兵也在南京引起了纪念的热潮。南京为了纪念“七七”专门刻制了纪念邮戳一枚。据《南京邮政志》的记录,该戳为圆形,直径59毫米,上部为庆祝“七七抗战”十二周年纪念,下部为华东邮政,中为火炬,火炬上端有“南京”二字,中间为年、月、日。
二、“七七抗战”部队参加了此次阅兵
值得纪念又鲜为人知的史实是,此次阅兵上的部队有一部分,前身就是参加过“七七抗战”的部队。1937年“七七事变”时,驻防北平的37师部队首当其冲(卢沟桥即是该师110旅防区,旅长何基沣),打响了反抗侵略的第一仗。132师主力也从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调防北平,与日军展开了激战。132师师长赵登禹在南苑之战中殉国。驻守北平的29军这一部爱国官兵们揭开了八年全面抗战的序幕。“七七抗战”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大地早已家喻户晓。“七七抗战”之后,1937年9月6日,29军主力扩编为三个军:77军、59军、68军。其中77军是以“七七事变”中曾与日本侵略军殊死搏杀过的原37师和132师为主力编成的。三个军的番号的数字加起来,正好均为十四,是“双七”之数,明显有纪念“七七”抗战之意。而77军其番号更是直接取自“七七”,这明显是缘于是该军主力也是“七七抗战”里的主力部队。
卢沟桥上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何基沣,于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抗战结束前成为132师师长的过家芳(“七七事变”后期担任29军军事训练团团长),则在1927年已成为地下党员,入党介绍人彭雪枫。
1948年11月8日,77军大部在老军长何基沣(时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长官)的率领下,在徐州贾汪光荣起义。该军起义部队仍沿用了77军的番号。1949年2月9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决定,将起义的第77军部队与解放军江淮军区第34旅、独立旅,合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编入第八兵团战斗序列,军长由何基沣担任,过家芳担任了第二副军长。该军三个师九个步兵团之中,有三个团是直接改编自77军起义部队,部队机关和直属部队中也有一部是源自起义部队。
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发起之后,34军从扬州一带渡江解放了镇江、句容一带。1949年4月25日,第八兵团接到上级部署:“兵团部率二十四军及三十四军主力担任南京警备任务”。
第34军旋即又接管35军的南京城内警备任务。34军在对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的具体规定之中,指出:“对南京的工厂、商店、仓库、交通设备、运输工具等,都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好”。根据军政委赵启立的回忆,34军的官兵“遵照三野的部署警卫南京期间”,“广大官兵行为端正,作风严谨。面对居民,不以功臣自居;身居闹市,更加严守法纪,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遇到困难,勇往直前,设法克服;碰上危险,挺身而出,发扬我军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这样,不仅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也使得一小撮坏人、特别是国民党隐藏下来的破坏分子,无隙可乘。在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军管会的领导下,南京的社会秩序日趋稳定。部队在斗争的风浪中经受住了考验”。
就在1949年7月6日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的阅兵5天之后,解放军第34军正式编为南京警备部队主力。根据1949年7月11日的第三野战军命令,“三十四军(欠一百师)附本部教导师编为南京警备部队,该军军部改为南京警备司政机关”。参加过卢沟桥抗战的两位抗日将领何基沣、过家芳,分别担任了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和副参谋长。他们和参加过“七七抗战”的老兵一起,在五星红旗下为国防建设再立新功。
(华声在线 2015-09-06)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阅兵
刚刚过去的“9·3”大阅兵,又一次将辉煌的篇章载入史册。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阅兵盛况。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阅兵,正式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
1950年阅兵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次国庆阅兵。当时的天安门广场时称人民广场,新闻媒体在报道这一年的庆祝活动时,冠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庆节”的称呼。1951年国庆阅兵时,走在最前面的方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员,他们都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指挥员,当时正在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科学;接着是各军校的学员方队;然后是各军兵种部队。这种以军事学院方队为“龙头”的队列排序方法,一直延续到1959年。
1952年的国庆阅兵,民兵方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公安部队也首次参阅。最为奇特的是,民兵大队的成员来自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手里拿着新式的作战武器。1953年的第5次阅兵,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火箭炮兵方队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使用的装备还是苏联的“卡秋莎”火箭炮。1954年,第6次阅兵。这次国庆阅兵的受阅部队中,出现了伞兵部队的方队,但伞兵部队并没有跳伞;而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则是最后一次接受检阅。1955年,第7次阅兵。此次阅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士换了新装。受阅部队指战员身着崭新的新式军装,佩戴军衔肩章、领章,军容严整地通过天安门广场。刚授衔的元帅和大将们在阅兵结束后,兴致勃勃地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留念,这些照片现在已成为开国将帅们身着新军装、为数不多的珍贵图片,有的还成了将帅们的标准照。1956年的阅兵是在滂沱大雨中进行的。这天的北京从清晨起就开始下雨,受检阅的队伍都在雨中行进,分列式开始时,雨下得更大了,天安门广场几乎成了一片汪洋,指战员们的衣服全被雨打湿了。他们身上蒸发出的热气,形成一层乳白色的薄雾。军人们随着军乐的节奏,高挺胸膛,踏起水花,齐步向前。
1957年的阅兵,国外来宾众多。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参加检阅,应邀来我国访问的匈牙利、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缅甸等国的客人也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检阅,还有应邀前来访问我国的50多个国家的外宾、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以及在华外国专家等也观看了阅兵式。1959年阅兵是“逢十大阅”的年头。此次阅兵,参加典礼的各界群众人数最多(约70万人)。受阅部队的装备中有最新式的自动步枪、大炮、坦克、高速喷气歼击机,这些装备都是中国自行制造的。受阅部队由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组成。1984年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1999年阅兵是50年国庆盛典,参加阅兵的部队以强大的阵容、雄伟的气势、精良的装备,向世界展示了新时期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1999年10月1日上午,一辆红旗牌检阅车驶出天安门,检阅车上站立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所乘检阅车徐徐向东,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检阅三军部队。
2009年大阅兵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国庆受阅的“鹰”阵里,有中国空军首批16名战斗机女飞行员组成的空中梯队。受阅部队涵盖了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所有军兵种部队;分为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3个方阵。陆军涵盖了主要兵种专业;海军涵盖了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队等兵种;空军涵盖了歼击、轰炸、加受油和直升机等多个机种;第二炮兵涵盖了远中近程等多种武器装备,浓缩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精华,充分体现了军队武装力量体系的完整性。此次阅兵与国庆50周年阅兵相比,受阅部队减少了徒步方队,增加了装备方队;减少了陆军方队,增加了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军兵种方队;参阅装备大部分是先进的第三代信息化装备,是历次阅兵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次。
(《三门峡日报》 2015-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