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读者园地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下级栏目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文化概览

     
 
文 化 名 人
 
     
安徽30位文化名人:
 
 
程长庚
方以智
詹天佑
黄宾虹
陈独秀
胡 适
陶行知
朱光潜
杨振宁
邓稼先
 

    程长庚(1811-1879)字玉山(一作玉珊),名椿,谱名闻(文)檄。潜山程家井人。幼随舅父进京,入昆曲和盛成科班学戏,生旦净丑皆能,尤工老生,与余三胜、张二奎同被称为“老生三鼎甲”,又有“老生泰斗”之誉。初以主演《文昭关》、《战长沙》崭露头角。从道光、咸丰至同治年间,长期主持三庆班并任主要演员。咸丰皇帝赐五品顶戴,使任粗忠庙会首。在熔昆弋音于皮簧,变徽调为京腔中,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为京剧创始期培养了骨干演员,人称“老生新三杰”的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都曾得其教益。又创办四箴堂科班。造就出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淋等著名演员。局部丛书对其扮相、唱腔、演技、人品均有记述。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桐城学者考订认为方以智出生于桐城县城凤仪里,枞阳学者认为今属枞阳浮山人,待考订。)方孔子。少年时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时称“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因其父败于张献忠,被杨嗣昌诬陷下狱,为父辩诬,怀血书号泣,膝行于长安门外两年,其父被开释,以智亦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被执。后逃出投效福王。马士英、阮大铖加害东林党人,乃穿道士服,逃至天台、雁宕间卖药为生。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立政权,以智任右中允,充经筵讲官,旋迁侍讲学士,次年迁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不久被太监王坤排挤罢相,后称疾屡诏不起。永历四年(1649)奉诏入史局,移居平乐。次年清兵攻隐平乐时被执,清将马蛟麟迫其投降,命左置官服,右置刀剑,任其选择,以智毅然站在右边。马蛟麟为之折服,允其为僧。遂改名宏智,字无可,别号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刃老人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净居寺。康熙十年(1671)冬被清廷逮捕,在解往广东途中,路过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时死于舟中。其博学多通,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书画等多有研究。其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所著《物理小识》里,为继承发展古代科学技术作出卓越贡献。另著有《通雅》、《药地炮庄》、《东西均》、《禅乐府》、《四韵定本》、《医学全通》、《浮山文集》、《学易纲宗》、《切韵源流》、《五言古诗》等。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
    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画家。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於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的技法,得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陈独秀(1879-1942),又名乾生、谱名庆同,字仲甫,号独秀山人。怀宁广圩(今属安庆市) 人。两岁时其父陈衍中客死苏州,过继给叔父陈衍庶为嗣子。17岁中秀才,次年乡试落第。1898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因发表反清言论被校方驱逐,随叔父去东北。1901年10月赴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正则英语学校、早稻田大学,参与创办《甲寅》杂志,组织中国青年会。1902年回国,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发表演说,鼓吹反清革命,被清政府密令缉捕,遂潜往上海,与章士钊、张继等创办《国民日日报》。1904年去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次年夏和柏文蔚、常藩侯等创立“岳王会”,任总会会长。1907年回国,在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2年安徽光复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被通缉,再次避居上海。次年东渡日本。1915年夏回国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批判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鼓吹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7年初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次年与李大钊、胡适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5月4日发表《两个和会都无用》,揭露巴黎和会本质,号召人民斗争。6月9日起草《北京市民宣言》。6月11日,因在街头散发传单而被捕,3个月后获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首先在上海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2月应邀去广东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主持党中央工作的6年里,促进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发动领导了第一次大革命,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等。在大革命后期,放弃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段和中等资产阶段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致使革命在敌人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1927年8月7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经过改选不再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其他领导职务。此后,以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断给中共中央写信,就党的路线和政策问题提出意见,这些看法同中共中央发生严重分歧。中共中央遂于1929年11月作出决议,开除了他和彭述之等人的党籍。此后,他在联共党内托洛茨基派的影响下,正式建立了公开拥护托派主张的组织“无产者社”,并发表了《我们的政治意见书》。1931年5月,“无产者社”和几个托派小组在上海举行统一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左翼反对派”,他被选为中央总书记。领导托派组织一方面继续从事反对中共中央的路线和政策的活动,一方面继续同国民党反政府作斗争,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10月,在托派组织中央机关被国民党政府破获时被捕。次年春,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罪”起诉,对其公开审讯,他自撰《辩诉状》驳斥当局指控,被国民党政策判处13年徒刑,后又将刑期减为8年、3年。1937年5月27日病逝于江津。一生著述颇多。现存各种文章、诗词书信等共1600余篇。自编有《独秀文存》。
    胡 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黻、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多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陶行知 (1891-1946),教育家。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25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1918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1925年冬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哲学、心理学和西方艺术史,最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得法国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冬起,到1986年逝世以前,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和西方文学。朱光潜的学术成就主要在美学领域。重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和《西方美学史》;译作有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等。这些论著和译作对奠定我国美学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朱光潜还写有《谈文学》等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以内容丰富、深入、切实、文笔流畅、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杨振宁(1922-),安徽省合肥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杨教授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安徽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