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读者园地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下级栏目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文化概览
     
 
文 化 名 人
 
     
安徽30位文化名人:
老 子
庄 子
华 陀
曹 操
曹 丕
曹 植
嵇 康
王 蕃
毕 昇
梅尧臣
 
 
 

    老 子(前580-前500) 姓李,名耳,字聃,今安徽亳州市涡阳县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图书馆馆长),后弃官归隐。传说老子归隐时骑青牛路经函谷关,函谷关守令请求老子著书,于是有《老子》五千多言留于后世。《老子》即《道德经》,分“道”与“德”两部分,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道是“无”,但这个“无”并非不存在,道是“虚”,因其有巨大的包涵性。“德”就是得到道。小国寡民是老子道在社会的再现。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努力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内涵。
    庄 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蒙(今属蒙城,一说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是朋友。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水垂钓,曾借贷于监河侯。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妻死,鼓盆而歌。庄子为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对玄学、佛学、理学影响极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唐玄宗赐号为“南华真人”,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计52篇,现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集中代表庄周思想;外篇、杂篇则是以后庄子学派言论汇编。《史记》有传,蒙城有庄子祠,苏轼为之记。
    华 陀(?-208) 又名旉,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幼好学,通晓五经,尤精医学。沛国相陈珪、太尉琬多次荐举他做官,皆拒绝。一生行医,足迹遍及豫、皖、苏、鲁,后世誉为“神医”。发明中药麻醉剂——麻沸散,治肠胃积聚等病使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是世界医学史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比西方早1600多年。其重视预防疾病,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又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与姿态,创造“五禽之戏”。功法流传后世,形成内容丰富、分支繁多之“导引学派”。曹操患头风症,多次请其医治,留做侍医,拒不从,遂为所杀。
    曹 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并扩充军人。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兴办屯田,整训部伍。十三年,进位丞相。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割据势力,征服乌桓贵族,统一中国北方。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权联军击败。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后病逝于洛阳。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散文有40余篇。诗文皆为后世传诵。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 丕(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曹操死,嗣位为丞相、魏王,旋代汉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在位期间,效法汉文帝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制订“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门阀统治开始确立。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其诗“燕歌行”为现存最早一首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为我国较早之文艺理论批评专著。现存诗歌约40首。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谥文帝。
    曹 植(192-223) 字子健。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少聪敏,颇得其父宠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而失宠。初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曹丕即帝位后,屡次将其贬爵徙封,郁郁不得志而终。其诗歌艺术性极高,对五言诗发 展起极大推动作用。今传《曹子建集》10卷。
    嵇 康(223-262) 字叔夜。三国魏谯郡(今濉溪县临涣)人。孤贫,及长与魏宗室结为姻戚。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博学多闻,好老庄及气功。善鼓琴,工书画,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其哲学思想,主张“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反对儒家繁琐礼教,在政治上表现为刚肠疾恶,锋芒毕露。其朋友山涛(巨源)投靠司马氏任吏部尚书,劝康做官,愤与山涛绝交。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深为不满,因而直接触犯了利用礼教图谋纂夺的司马昭政治集团,被诬陷处死。今传《稽中散集》10卷,另有画《狮子击象图》、《巢由洗耳图》等。
    王 蕃(227-266) 字元和。三国时吴国庐江郡(今潜山)人。历任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博览多闻,兼通术艺,在天文、数学领域多有成就。他根据张衡的浑天说和自己观察天象的经验,制作“浑仪”(即天球仪)。“浑仪”圆周为一丈零九寸五分,灵巧而实用,撰有《浑天仪图记》,分周天为365.25度,立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4度(今测定为23.5度),为我国天文学作出重要贡献。在数学上,研究出圆周率为π=3.1555,为当时一项重要数学成 就。为人高尚耿直,名重一时。甘露二年(266)被吴主孙皓以“酒醉失礼”杀害。
    毕 昇(?-约1051)北宋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术。到了唐代,刻版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公元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公元1041-1048年)年间,毕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