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30位文化名人:
|
|
|
|
|
|
|
|
|
|
|
朱 熹 |
李公麟 |
程大位 |
渐 江 |
梅文鼎 |
方 苞 |
吴敬梓 |
戴 震 |
邓石如 |
王茂荫 |
|
|
|
|
|
|
|
|
|
|
|
|
朱 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晚号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遁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诞生于南剑州(南平)尤溪郑氏草堂。幼年从父朱松学,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遗命,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子羽视朱熹如己子,建紫阳楼,以供朱熹母子居住,朱熹遂定居武夷。 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翬均授朱熹以学,五年后,朱熹年仅十九即登进士。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朝廷授朱熹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军、秘阁修撰等职,卒谥太师,封信国公。 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仕宦虽短,政绩却十分斐然。他在一生中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自14岁定居武夷山市,至64岁迁居建阳考亭的五十年里,武夷山几为他的后花园。他不但童年、少年时期常随其师刘子翬来武夷山讲读,入仕后的四十余年中,除去外地为官七载和各地论道外,其余时间多在武夷山。 淳熙十年(1183年),他在武夷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武夷精舍,聚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四方前来就学的学子多达数百人,同时引来许多知名学者,纷纷聚集武夷山创办书院、学堂,使武夷山成为南宋时期的一座文化名山道南理窟。 朱熹在武夷山著书立说,相继撰写和编次了《程氏遗书》、《论语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程氏外书》、《近思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诗集传》等二十余部著述。 李公麟(1049-1106)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曾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五马图》为其代表作。画中五匹大马,由五个人牵引,神采焕发,顾盼惊人。用笔简练,马的一举一动,极其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骏马运动和性情的特征。他还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采动人”。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除《五马图》外,尚有《临韦偃牧放图》、《免胄图》、《维摩诘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辋川图》、《九歌图》、《洛神赋图》、《草堂图》、《莲社图》、《明皇演乐图》、《农节图》、《西园雅集图》、《明皇醉归图》、《维摩演教图》、《汴桥会盟图》、《白描罗汉图》、《海会图》、《百马图》等。 程大位(1533-1606)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人。出身商家,少年时好学,读书极为广博,对书法和数学颇感兴趣。从二十岁起便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商,遍历吴楚,因商务计算需要,随时留心数学,遍访数算名家和民间珠算高手。同时搜集很多书籍,进行刻苦钻研,时有心得。约四十岁时,回率口老家,专心探究,参研各家学说,加上自己的见解,于六十岁时完成杰作《直指算法统宗》十七卷。该书前二卷讲基本事项与算法,卷三至卷十二为应用问题解法汇编,卷十三至卷十六为“难题”汇编,卷十七为杂法,最后附记《算学源流》。 《算法统宗》是一部用算盘为计算工具的应用数学书,它的贡献,就在于将数字从筹码计算进化到珠算计算,确定了珠算定式,并完善了珠算口诀。《中国古代数学简史》评道:“《算法统宗》的编成及其广泛流传,标志着由筹算到珠算这一转变的完成。从此珠算就成了主要计算工具。而筹算就逐渐被人们遗忘以致失传了。”《算法统宗》总结了加、减、乘、除的珠算方法,并绘有算盘图式,又第一次提出开平方、开立方的珠算方法,在列举各种珠算方法的同时,还指出最方便的珠算方法乘法,“有破头乘、掉尾乘、隔位乘,看来唯留头乘精妙”;除法“唯归除最妙”;而开方之法,必用“商除”。这些方便、准确的计算方法,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使用。该书算法皆偏于实用,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明末就已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 程大位在完成《算法统宗》后,考虑到统宗卷帙浩繁,内容庞杂,作为一本初学入门书,尚嫌不便,就“删其繁芜,揭其要领”,取其切要部分,另编为《算法纂要》四卷,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屯溪刻印。 渐 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名画家,新安画派开创人。清初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渐江削发为僧,以示反抗,寓居芜湖多年,住锡准提阉,食粥汤菜叶,生活清苦。同游之太平汤燕生、新安韩铸等,皆能诗善画,日与“姑熟派”大师萧云从琢磨诗画。渐比萧小14岁,人品相近,画风上萧对渐影响很大,而渐艰苦求索,云游名山,代表作《黄山画册》萧作跋云“及睹斯图,令人敛手”。曹寅亦曰:“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出其上。”(《十竹斋图跋》),后来新安画家,多暗自效法。1663年,圆寂于宝相寺。萧云从、汤燕生深感悲痛。萧以《梅花轴》诗抒悲,汤作《哭渐江师》七律三首吊之。安葬时,名士百人齐负土,绕塔栽梅数百株,谓之“梅花古衲”。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宣城县人。是清初著名的天文、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梁启超说:“我国科学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凡治经者多兼通之,其开山之祖,则宣城梅文鼎也。”早年,随其父读《周易》,即喜观天象。27岁起,开始学习数学、历法,终身潜心学术。清初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对梅文鼎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生博览群书,著述80余种。文鼎从小受家学熏陶,后从师学习天文历算知识,不仅能懂其历理,且能“发所以立法之故,补其遗缺”。他一生著述很多,绝大部分是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 他之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是对古代历算的考证和补订, 二是将西方新法结合中国历法融会一起的阐述; 三是回答他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四是对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五是对古代方志中天文知识的研究。总计达66种。其数学著作达26种,冶中西数学于一炉,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总名之曰《中西算学通》。 文鼎不仅是一位有杰出成就的自然科学家,而且能诗能文,他所写的序言、引言之类,落笔成趣,文采斐然,颇具文学欣赏价值。他既不泥古守旧,也不盲目崇拜,而是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他对难解之书,难释之义“必欲求得其论,往往至废寝忘食”。 他到处搜集淹没无闻的古籍,“遇古人之旧说,虽片纸如扛鼎”。 梅文鼎是我国承前启后的杰出的天文、数学家,与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吴孝和同称为世界科学巨擘。 梅文鼎中西天文学的造诣都很深,天文学著作有40多种,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梅文鼎非常注重天象观测,创造了不少兼收中西方特色的天文仪器。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对当时和后世融会贯通中西方天文学具有很大作用。 梅文鼎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他写了20多种数学著作。将中西方的数学进行了融会贯通,对清朝数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逝世之后,后人将其历法、数学著述汇为《梅氏丛书辑要》。诗文杂著则以《绩学堂文钞》、《绩学堂诗钞》刊行。 著作一览:《明史历志拟稿》、《历学疑问》、《古今历法通考》、《平三角举要》、《弧三角举要》、《几何补编》、《堑堵测量》、《几何通解》、《环中黍尺》、《历学骈枝》、《勿庵历算书目》。
方 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派创始人。32岁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第四,因母病,未参加殿试。五十年,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两年,后经李光地营救免死,编入汉军旗籍管制,以白衣平民入南书房,后移养蒙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1723)赦还原藉。九年,授左右允,次年迁侍讲学士,十一年,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充《一统志》总裁。乾隆元年(1736)充《三礼义疏》副总裁,七年,因病辞归,赐翰林院侍讲衔。治经以宋儒为宗,尤致力于《春秋》、《三礼》。论文提倡“义法”,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以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后桐城派的文论,以此为纲领加以补充发展。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工记析疑》、《仪礼析疑》、《丧礼或问》、《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比事目录》、《离骚正义》、《方苞文集》等。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比如,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能考上一官半职。不幸的是,直到他54岁了,还没有考中。因为除了读书以外,范进几乎没有其它的谋生本领,所以他生活困难。穿着破旧的衣服,每天连饭都吃不饱,周围的人也都看不起他。但他对考试着了迷,宁肯冻死或饿死,也不放弃年年参加考试。终于有一次,他考中了一个候补官员的位子。当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范进时,他竟一下疯了。恢复正常的范进立刻身价百倍,有人送给他房子,有人送给他田地,有人送给他钱,甚至还有人主动上门来给他作仆人的。及至范进真正做了官,他又徇私枉法,提拔那些不学无术的人。 在《儒林外史》中,类似的故事很多。作者希望藉此说明,正是这种过度追求功名富贵的考试制度,腐蚀了读书人的灵魂,污染了社会风气,同时吏治腐败,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儒林外史》中也有一些关于正直善良人物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或者是同作者一样有真才实学但不求做官的读书人,或者有良好社会道德的下层人物。这些人轻视功名富贵,过着自给自足而清贫的生活。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迦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戴 震(1724-1777)字东原、慎修,号杲溪。清乾隆五年(1740)随父至江西南丰贩布谋生。曾在福建邵武县设馆讲学。七年,回乡拜江永为师,潜心学问。对制度、名物、数学、天文、地理等均悉心钻研,尤精音韵、训诂。治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亦不过骋其辩。”十六年,补县学诸生。二十年,乡谊族侵占其祖坟地,并欲加罪,遂避祸入京,寄居歙县会馆。与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等名士交往,声重京师,名公巨卿争相与交。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三十四年、三十六年,先后应汾州知府孙和相、汾阳和县李文起聘,修成《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三十八年,四库开馆,特召为纂修官。曾先后6次参加会试,均未及第。四十年,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四库馆5所,馆臣凡有奇文疑义均前往咨访,请为考订始末源充。以积劳致疾病逝,归葬休宁县商山。其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深有造诣,尤精音韵,所创古音9类25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贡献尤大。由其辑佚整理的古代算经10种,系统总结前人成就。所校《水经注》,纠正长期以来经、注混淆的错误,对地理学为功尤巨。在哲学上肯定世界是“气”的变化过程,而“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道”或“理”。强调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理)的必要,并用“理存于欲”的命题,反击理学家所谓“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认为“后儒以理杀人”,为一代思想大师。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声》、《声类表》、《方言疏证》、《水地记》、《勾股割圜记》等50余种。后人编有《戴氏遗书》、《戴震集》。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因避清仁宗讳,以字行而改字顽白,亦曰完白。别名笈游道人。怀宁五横白麟畈人。其父邓一枝工四体书,尤长篆籀。少以孤贫,曾砍柴卖饼维持生计,暇时摹其父篆刻及隶古书,甚工。弱冠游寿州,受寿春书院梁赏识,荐与江宁梅(梅文鼎曾孙)。纵观博取梅家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又手写《说文解字》20本,8年艺乃大成。入越游天台、雁宕,又登黄山。翰林院编撰金榜惊其才,遂延为上宾,并荐之于太傅曹文埴。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曹入京师,篆书倾倒京师,被誉为“千数百年无此作矣!”后至两湖制军毕沅处,居3年辞去。中年后往来江淮间。嘉庆十年(1805)在泾县书孔庙礼器碑时染疾,同年病殁。其篆书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纵横捭阖则得之于史籀,稍参肃意,杀锋以取劲折,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近;其他书犹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篆刻得力于书法,苍劲庄严,流利清新,破除了当时只取法于秦汉玺印的局限,使篆刻面貌为之一变。世称“邓派”,也称“皖派”。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
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了怀。清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次年中进士。1851年补授陕西道御史,上《条议钞法折》,建议清廷发行钞币,被驳议。次年上疏防剿太平军方略,补授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授命实行钞法。又上《论行大钱折》,未被采纳。1854年接连上《再论加铸大钱折》、《再议钞法折》,反对发行“官票”、“宝钞”和行使大钱,提出阻止“宝钞”和“官票”贬值的办法,以控制通货膨胀,触怒咸丰帝,下令“严行申饬”,从户部调出。此事被驻北京帝俄使节写进《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一书,德国人卡·阿伯尔将其译成德文。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注中引用此事。1858年因病被清廷免职。1862年署左副都御史,授工部侍郎,次年调吏部右侍郎。著有《王侍郎奏议》10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