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体 概 貌
宣州为皖东南门户,位于长江以南,黄山之北,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部。市区面积15.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2.4万人。
历史沿革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秦初正式置县。西汉改称宛陵,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此后,虽王朝更迭,名称再未更易。宣州先后为西汉丹阳郡,西晋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宁国路以及明清宁国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在皖南的地位与皖北重镇合肥并提,号称“南宣北合”。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全区辖16个镇,18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340个村民委员会,57个居民委员会。2004年底,宣州区辖7个街道、14个镇、5个乡。
人文历史
宣州,是一片同中国文学史有许多关联的文化土壤。一千多年以前,谢朓、李白、韩愈、 白居易等著名文学家在这里或主政,或游历,陶醉于名山胜水之间,寄情于宣纸宣笔之端,留下了许多华美的篇章。
宣州是一幅自然与创造的风景园,也是人文荟萃的奇妙之地。外籍文人钟情于斯,使之文气大发,声名远播。另一方面,在宣州的本土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也培育了一代代举世闻名的宣州籍人杰。
南宋时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晔,贬任宣州太守,在此期间撰成《后汉书》,宣州也随《后汉书》名扬天下。谢朓在宣州任上时,并无多少显赫的政绩,倒是诗文奇峰突起,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李白看了谢朓在宣州的诗作,也发出了“一生低首谢宣城”的慨叹。北宋卓越的科学家沈括来到宣州任太守,他在自然科学和军事、文学、音乐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在宣期间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学家、军事家、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任宣州太守时作《劝农歌》发展地方经济。
真正使宣城名扬天下的人,首推李白。宣城在诗仙的经典之作中反复出现,后人也用大量的诗篇歌唱宣州和敬亭山。李白一生来宣州七次,共停留13年。杜甫、白居易、韩愈都在敬亭山留下诗文。李白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已将宣城和敬亭山描绘得如诗如画。
宣州由于历代文人的钟爱而声名大噪,另一方面使之名闻天下的,是宣州籍杰出人才。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对宋末诗风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转变贡献很大。明代的梅鼎祚、梅膺祚,一个是戏剧家,一个是文字学家,其后梅文鼎被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另两人是日本关孝和、英国牛顿),可见声名赫赫。
敬亭山是宣州的旅游景点和重心。历代名人在此留下诗文650多篇,是名副其实的“诗山”。敬亭双塔石刻是苏东坡真迹,可称瑰宝。宣州城内陵阳第二峰上梅文鼎纪念馆是中国数学家的圣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