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 山
名胜古迹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潜山  

名 胜 古 迹

薛家岗古文化遗址
    即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位于潜山县城南7.5公里处的河镇乡利华村与水岗村交界处。该处已出土古文物一千多件,可供参观凭吊,对研究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
    该遗址坐落在潜河边上,高出附近农田3-7米,为一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有六万多平方米。在已经开挖过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们从土质结构上可以看到五个自然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唐、宋文化层,第三层为殷商文化层,第四、五层为新石器文化层。从四、五层叠压关系和随葬品的组合变化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潜山人,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渐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
    这里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在此定居,既便于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这一具有独特环境的定居点,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命名为“薛家岗文化”。 为我国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之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在潜山县城内的天宁寨,亦发现了一处新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在五六千年前,已有另外一个氏族,在潜山定居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塔
    位于彰发山的皖光苑内。据旧志记载:“太平塔始建于晋咸和间(326年-334年),寺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殿,殿后有玉皇阁、石华表。”
    太平塔为七层八楼阁式砖塔,高43米,砖仿斗拱结构,外旋中空,弧檐翘角。塔体内外壁镶嵌砖雕佛像近千尊,形象生动。塔内砌有台阶,穿楼绕廊,可上可下。登上最高层,远眺天柱,群峰峥嵘,风光无限;俯视县城,楼宇林立,井然有序。
    太平塔是安徽省境内现存的古塔中年代最久远的塔。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和万涧古戏台
    杨氏宗祠位于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口,占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属晚清遗构。该祠在选址、平面构成及建造工艺诸方面,均有可为现代建筑设计借鉴的价值,是古代建筑匠师智慧之结晶。
    万涧古戏台位于杨氏宗祠内,始建于清朝顺治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古戏台是清道光十九年和民国三年先后两次维修和扩建保存下来的。
    万涧古戏台高出地面2.8米,台深6米,台口宽5.5米,并有雕花栏杆。两边副台各30平方米,可供乐队演奏、演员更衣、化妆等用。台下正中为大门通道,直通杨氏宗祠,两边厢房可供艺人住宿。台前天井两侧建有雅致的看楼,一次可供近千人看戏。整座戏台为亭阁式木质结构,台房相衔,浑为一体,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实为壮观。台前楹柱、横梁、枋板、护栏以及台顶天花板上均有大量雕刻、绘制的七彩飞禽走兽、龙凤呈祥之图。戏台枋板上留有历代班社、艺人到万涧戏台公演的记录,京剧鼻祖程长庚及其三庆班等四大徽班均先后在此演出过。枋板上还刻有不少戏文与图案,是一座古代雕刻绘画的艺术宝库,对研究我国雕刻艺术史、戏曲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祖寺
    旧名山谷寺,又名乾元禅寺,位于天柱山风景区南大门。始建于梁武帝时,隋代禅宗三祖僧璨禅师于此立化,葬于寺后。景区内有三高亭、立化塔、寂觉塔、卓锡泉等景。
    三祖寺风光幽绝,是天柱山人文景观集中之处,乃著名的禅宗古刹,现列为我国佛教全国重点寺观。寺内始建于唐代的觉寂塔,屹立于云石涧之中,七层八角的古塔高达十丈,造型宏伟,雄浑高华,塔壁上有唐风雕绘。塔刹刺天,气吞云霄,其八方塔铃风吹音传幽谷,更为山寺笼上了一种神秘的气息。觉寂塔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至民国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石刻最多。
    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为研究历史人物活动、文学书法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源题字石刻
    位于天柱山主景区西关寨口,刻于南宋末年,全篇高1.92米,宽2.19米,楷书,自右向左顺读,共9行。每行7至9字不等,共68字,记载了宋末民族英雄刘源率众抗元史实。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占庄老屋
    又名“绍荆堂”,位于潜山县余井镇田乐村,始建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由清代奉直大夫余行笃、大学士余法锟、候选县丞余云溪等人营建而成,余氏家族聚族而居延续至今。由于是购占家土地做房基的,故俗称占庄。
    占庄老屋现存建筑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通进深43.8米,通面阔约62米,五架梁。建筑风格吸纳徽派建筑的特点,庭院组合自成体系,木结构装修精致简约。建筑集居住、祭祀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一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庄园式民居。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长庚纪念馆
    位于安庆潜山县,馆内珍藏三百多件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再现了京剧艺术的发起壮大过程。此外还有程长庚故居供戏迷瞻仰。
    在纪念馆中,珍藏着一本清道光十二年(1833)重镌的京剧鼻祖程长庚家谱──《程氏族谱》。此谱明确记载了程长庚的祖先历经4代为“理学名家”,名闻遐迩。

野人寨抗日阵亡将士墓
    位于潜山野寨中学内。此处埋葬了985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桂系一七六师将士遗骨。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六月十九日,安徽第一区(即安庆地区)暨岳西县党、政、绅、商、学诸君,为筹建陆军第一百七十六师阵亡将士公墓事,会于潜山县政府,黄(黄梅)、圻(圻春也作蔪春)、英(英山)诸县,复共赞其成。墓地勘定潜山野人寨,背倚天柱,西临潜河,开势雄杰,与国殇相称;并于其地选塔立祠,构亭营园,置祀田,设学校,以为永久纪念,垂诸无穷。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恨水陈列馆
    位于潜山县博物馆(皖光苑)院内,原馆建成展出于1988年10月,展厅面积105平方米。室内设大展橱二乘,展品109件(其中实物14件,余为书籍及其复制品)。1994年10月,新建的“张恨水陈列馆”开馆,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心一为该馆题写了馆名。馆内展出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遗物、手稿、照片、著作和名人题赠书画等200多件,展出由“少年才俊、小说大家、新闻骆驼、爱国志士、夕照青山”5个部分组成,系统介绍张氏生平经历,和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卓越贡献。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