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代 名 人
王 蕃(227—266)
三国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字元和,庐江郡(今潜山县)人。他发展了张衡的学说,结合观察天文实践,重制浑天仪,写出《浑天象说》,提高了测定黄赤交角的精确性,制造的浑天仪既灵巧又实用,求出圆周率为3.1555。《三国志·吴志》称他“博览多闻,兼通术艺”。由于他性情耿直,不愿对昏君俯首听命,不肯巴结嬖臣,吴甘露二年(266年),被吴国暴君孙皓无故杀害,死时年仅39岁。
程长庚(1812—1883)
中国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字玉珊,名闻檄,清代潜山程家井人。
程长庚自幼聪明好学,1823年随舅父进京,入“和盛成”科班学艺,继入“四大徽班”中阵营最强大的“三庆班”。初演“文昭关”一鸣惊人,在表演上生、旦、净、末、丑皆精,尤工老生,注重人物塑造、形神兼备。
程长庚任三庆班主、三大徽班总管,后任京都梨园会首,引领诸多戏曲艺术家,在徽调及安庆二黄的基础上,融合古老的弹腔,吸收汉调,兼取昆曲,借鉴秦腔诸曲精华,形成独特的唱腔、表演程式和风格,奠定京剧艺术基础。授业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一大批京剧演员,是京剧创始人之一,被称为“一代伶圣”、“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张恨水(1895—1967)
现代作家。原名张心远,祖籍潜山县岭头乡人。出生于江西广信,曾就读南昌农业学校、苏州蒙藏垦殖学堂。1911年,开始仿作小说,1924年发表第一部有影响长篇小说《春明外史》,相继有代表性的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燕归来》、《小西天》、《巴山夜雨》、《纸醉金迷》、《五子登科》、《南游杂志》、《孔雀东南飞》问世,深刻揭露旧社会官场黑暗、军阀罪行,对下层人民寄于深切同情。抗战时期鼓动抗战作品有《热血之花》、《东北四连长》、《潜山血》、《前线的安徽》、《冲锋》、《游击队》、《弯弓集》等。
除小说之外,他还写有大量的文艺性、新闻性散文、3000首左右的诗词和一些剧本。全部作品在3000万言以上,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新闻战线上徽骆驼”。
赵朴初(1907—2000)
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和佛教人士。安徽太湖人,生于安庆。1911年随父母迁回老家太湖县寺前河居住。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1928年后,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四明银行行长。1938年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秘书、主任秘书,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1945年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6年后,任上海安通运输公司、上海华通运输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1949年任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总干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常委、副主席,亚非团结委员会常委。1950年后,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华东民政部、人事部副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缅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名誉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