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古籍保护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上级栏目
 
军事概述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建军八十周年

经 典 战 役

 
15、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辽沈战役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总兵力约55万人,人民解放军已达103万人,东北地区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相机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53个师,70余万人,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夺取锦州,封闭东北国民党军。东北野战军南下,向北宁路沿线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先后占领了昌黎、绥中、义县及塔山等地,切断北宁线,将范汉杰兵团分割包围在锦州、葫芦岛、山海关三个地区。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抽调十一个师组成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以11个师又3个骑兵旅组成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10日,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西进兵团也进展缓慢。14日,东北野战军5个纵队和1个师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锦州发起总攻,次日晚占领锦州,全歼守敌10万余人,封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蒋介石于15日再飞沈阳,督促东西兵团继续进攻,企图重新打通北宁线,并命令长春守军立即突围。17日,国民党60军在曾泽生军长率领下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也于19日率部投降,长春解放。
    第二阶段:会战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关于全力抓住沈敌、暂不打锦葫的指示,除以两个纵队继续阻击锦西、葫芦岛之外,主力从锦州挥师东进,前阻后断,在运动中歼灭廖耀湘兵团。10月26日夜,解放军对被包围在大虎山以东地区的廖耀湘兵团实施分割围歼,至28日全歼10万余人,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等高级将领。
    第三阶段:攻占沈阳,解放全东北。在围歼廖兵团的同时,为防止沈阳守军从海上撤走,解放军以3个纵队与5个独立师构成对沈阳的四面包围,又以3个纵队直插营口,断其海上退路。11月1日,解放军向沈阳市区发起总攻,次日攻克,歼13万余人。2日解放营口,歼1万4千人。敌第52军一部从海上撤往葫芦岛。辽沈战役至此结束。锦西、葫芦岛地区国民党12个师于9日经海上撤向关内。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16、淮海战役
    是解放战争中敌我双方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是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次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我参战部队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60余万人。国民党参战部队有5个兵团和3个绥靖区部队,共22个军、56个师,总计兵力80万人,被歼灭55.5万人。这次战役结束后的第11天,蒋介石即宣告“引退”,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场范围包括东起海州,西止商邱,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其中有三个主战场:一是徐州东边的碾庄,主要是歼灭黄伯韬兵团;二是安徽濉溪县双堆集,主要是歼灭黄维兵团;三是安徽萧县与河南永城接壤的陈官庄、李方林一带,主要是歼灭杜聿明集团,包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
    在淮海战役中,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党的总前敌委员会,由邓小平同志任书记,负责统一指挥作战。总前委和华东、中原野战军的首长先后在安徽淮北地区的蔡洼、临涣集等地驻扎。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中所消灭的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部队,辖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共十二万人。11月23日清晨,黄维兵团突过涡河,淝河,向我军雕溪县南平集阵地猛攻。我军采用“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战法对付黄维兵团,主动放弃南平集,造成敌人错觉。11月24日上午,敌主力强渡浍河以后,我军遂由东西两侧发起强大攻击,迅速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全面包围。11月26日起,我军进一步紧缩包围圈,把敌人压缩在以宿县西南的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不足十五华里的狭小地区以内。
    为了挽回败局,蒋介石命令杜聿明于12月1日放弃徐州,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近30万人马向徐州西南地区突围,企图与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南北对进,协力与黄维兵团会师。12月3日,蒋介石又派飞机把黄维兵团的副司令胡琏送到双堆集,并带去他给黄维的“嘉慰令”,要他坚守阵地,等待“三路会师”。但是,杜聿明集团刚冲出徐州一天,就被我军扭住,至12月4日,被全部包围在安徽萧县的李石林、青龙集及河南永城东北的陈官庄一带纵横不过二十里的地区。从蚌埠北进的李、刘两兵团刚进至固镇一带,因害怕被歼,掉头南逃。至此,黄维兵团完全陷入了绝境。
    12月6日下午4时30分,包围黄维的我军从东、南、西三面同时发起总攻。敌人施放毒气,作困兽之斗。经6日激战.黄维兵团12万人马被歼灭大半。15日下午5时,我军向顽抗之敌发起最后攻击。当夜11时,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司令黄维被活捉。
    黄维兵团被歼后,杜聿明集团更加孤立。12月17日,我军发出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1949年1月6日下午3时半,我军向敌人发起总攻,经4昼夜激战。到10日上午10时,杜聿明集团近30万人马全部被歼。杜聿明被活捉,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至此,淮海战役取得全胜。

17、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历时64天,投入兵力约100万人,可分3个阶段。
平津战役    第一阶段:分割包围,切断退路。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向平津和塘沽、唐山地区挺进。29日,华北第三兵团突向张家口外围据点发起攻击,吸引国民党军西援。傅作义急调第三十五军等部连夜增援,并令两个军主力西移。当傅作义发觉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又急调第三十五军速返北平,并从天津调8个师加强北平防务。第三十五军东返时,被华北第二兵团包围在新保安。傅系主力分别被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切断了西逃的退路。东北野战军主力11个纵队先后入关,多路穿插,分别包围了北平、天津、塘沽,封闭了华北国民党军南逃的通路。依据中央军委“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指示,东北、华北野战军协同作战,仅用20余天就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役分割和战略包围任务。
    第二阶段:各个歼灭被围守军。解放军遵照毛泽东关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指示,逐次围歼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的国民党军。12月22日,华北第二兵团首先向新保安发起总攻,全歼傅作义精锐部队第三十五军军部及两个师。23日,张家口守军7个师向北突围,企图撤回绥远。华北第三兵团和东北第四纵队全力堵击追歼,23日晚解放张家口,24日于张家口东北地区全歼十一兵团5万4千余人。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歼灭的战法,以22个师的兵力向拒绝放下武器的天津守军发起总攻,经过29小时激战,至15日全歼国民党军13万余人。活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解放。塘沽守军5万余人于1 月17日从海上逃走,塘沽解放。
    第三阶段:傅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在张、津、塘相继解放后,防守北平的25万国民党军陷入了重围的境地。中共中央为保护古城北平,力争通过谈判实现和平接管;同时又要求部队不放松强攻的准备。经双方多次谈判,以及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的配合工作,于1月21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22日,傅作义所辖8个军25个师全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1月31 日,人民解放军入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此次战役,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万9千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实现了就地解决傅作义集团的目标,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从而进一步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