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典 战 役
5、百团大战
1940年夏,日军受德国法西斯在西欧胜利的鼓舞,准备南进征服南洋,因此急于运用政治诱降、外交封锁和军事压力等手段,迫使蒋介石投降,迅速结束中日战争。在军事上,日军于6月间进攻襄阳、占领宜昌,并连续轰炸重庆,同时扬言要进攻西安、重庆、昆明。在此情况下,国民党统治集团更加动摇,投降危险空前严重。
为破坏日军进攻西安的企图,影响全国抗战局势(不使蒋介石投敌),并打击日军对根据地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决定大举破坏正太路。
经过40多天的连续战斗,我军伤亡减员较大,极度疲劳,准备进行整补。但日军从10月上旬起,乘机对我进行大规模的报复“扫荡”。日军此次“扫荡”空前残酷,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使根据地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至1941年1月4日,敌我结束了“扫荡”与反“扫荡”战斗。
这次战役,八路军原计划参战兵力20多个团,但实际参战部队达105个团,即:晋察冀军区39个团,129师46个团,120师20个团。这次战役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拔除敌伪据点2993个;缴获步马枪54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挺,及其它大量武器弹药;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桥梁、车站、遂道等260余处。我伤亡1.7万余人。
“百团大战”是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给予了日本帝国主义一个沉重的打击,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威。
6、黄桥决战
1940年7月29日凌晨,新四军以猛烈的冲锋攻占了黄桥。 这次黄桥决战是从25日开始的,当日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在扬泰地区休整后出发,采取远道奔袭和各个击破战术,直指黄桥。29日,国民党军韩德勤部得知新四军东进消息,即令何克谦率保安第四旅由黄桥及其以南地区向北攻击,命令陈泰运卒税警团由曲塘南下至北新街一带,欲南北夹击,消灭陈、粟于运动中。陈、粟部采取相应对策,首先给陈泰运部以扫击,击溃其两个团,歼灭一个多营;同时以第二纵队占领黄桥以北及东北的蒋垛、古溪、营溪,以第一纵队占领搬经,截断何克谦的退路,第三纵队攻占黄桥以南地区,经28日一夜激战,于2 9日晨攻克黄桥。 此役歼何克谦部主力近2000人,并争取何部两个团起义,初步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
7、敌后游击战
抗日战争中,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基本战略战术,抗日根据地军民发挥无比智慧,在广袤大地上,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川、平原、河流等各种地理条件,创造性地开展了各种形势的游击战,如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围困战、破袭战等等,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地雷战,是以地雷为主要武器进行的作战,用地雷毁伤敌人有生力量及其技术装备,封锁和限制敌人的行动,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运用地雷战巧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地雷战通常与伏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围困战等战法相结合,要求熟练地使用地雷装置,掌握敌人行踪,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无论山区和平原,都普遍运用地雷战。群众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利用废铁、废瓶和石头、瓦罐,制成各式各样的铁雷、磁雷、石雷、瓦雷,埋在村口、路口、门庭院落,使日、伪军进村入户就有触雷丧命的危险。
麻雀战,是以小分队分散行动狙击敌人。目的是消耗和疲惫敌人。特点是三五成群,忽聚忽散;出没无常,时隐时现;灵活巧妙,隐蔽突然。 地道战,是依托地道进行的作战,是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和坚守城市的有效战法。地道战利于保存兵力,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坚持长期对敌斗争。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进入严重困难阶段,华北抗日军民,为了对付侵略军的连续“扫荡”,挖掘地道坚持斗争。先是在村内挖掘地洞藏人藏物,随着斗争环境日益恶劣,便根据战斗的需要,把临近的地洞相互挖透,并与地面上的暗堡和高房上的战斗工事连成一体。为便于与敌周旋,地道设有多处出口,地道口以装有活门的炉灶、牲畜食槽等物体进行伪装,地道内有战斗、生活和排水、防毒等设施。在日军进犯村庄时,民兵、游击队以地道为依托,村自为战,人自为战,在村内外、房上下、地上下,采用打了钻、钻了打等手段,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破袭战,是对敌人的交通补给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技术兵器等目标,进行有计划的袭击和破坏。目的是使敌人交通瘫痪,补给中断,指挥失灵,力量减弱。破袭战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防不胜防,不得不抽出大量部队防守其战略指挥、物质、交通要地,打击并牵制了大量日军。 围困战,是对突进之敌进行孤立、围困的作战。通过断敌补给、联络,限制其行动,逼迫其投降或撤出。围困战使日军大部只能相对集中、联络,不能以小部队自由行动。
根据地军民还广泛组织敌后武工队,在日占区活动,经常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收集情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行动。在河流纵横、湖泊交错的地区,根据地军民发起水上游击战,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8、中原突围
中原解放区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由新四第5师和王震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鄂、豫、皖 、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日军投降前,中原军区部队已发展到2个纵队、3个独立旅及3个军区共6万余人,根据地也已扩展到60多个县,并对战略要地武汉形成了包围之势。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
中原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保存力量,争取主动,除以一部分武装分散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外,主力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等军区领导的率领下,于6月底分两路向西突围。右路突围部队为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第359旅、干部旅及中原军区机关共1.5万余人,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的率领下,于6月29日晚越过平汉路,7月下旬进入陕南,同陕南游击队会合,8月3日组成豫陕鄂军区。左路突围部队为第1纵队、第2纵队第15旅共1万余人,在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的率领下,于7月1日越过平汉路向西突进,25日到达鄂西北房县地区,8月27日组成鄂西北军区。担任掩护主力突围的第1纵队第1旅7千余人,为吸引敌人,向东突围,于7月下旬进入苏皖解放区,后编入华东野战军序列,成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
中原军区部队的成功突围,打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封锁和包围,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这一行动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中原军区部队的企图,而且牵制了国民党军30多个旅的兵力,并将其大部调往豫西、陕南,从战略上有利地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
9、“七战七捷”
“七战七捷”,又名苏中战役。1946年7月,国民党军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的兵力,企图大举进犯苏中解放区,进占海安、黄桥一线,尔后向北进犯。在得悉国民党军将于7月15日同时进攻黄桥、如皋、姜堰、海安等地后,为争取先机制敌,华中野战军3万多人,在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的指挥下,集中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的兵力,在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机动作战,于7月13曰突然向守备较薄弱的宣家堡、泰兴国民党军整编第83师第19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炮营发起攻击。在一个半月内,进行了宣(家堡)泰(兴)攻坚战、如(皋)南战斗、海安运动防御战、李堡战斗、丁堰林梓攻坚战、邵伯阵地防御战和如(皋)黄(桥)公路遭遇战,取得了“七战七捷”。8月26曰,苏中战役胜利结束。
苏中战役是内战全面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在主要战场上进行的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性质。七战七捷,华中野战军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歼敌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共5万余人,占进犯苏中国民党军兵力的44%,争取了使苏皖解放区工作转入战时体制的时间,获得了歼灭美械装备国民党军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