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典 战 役
1、湘江战役
红一方面军长征中,历经百战。但真正对全军生死悠关的当首推湘江之战。林彪的一军团与彭德怀的三军团为中央纵队及整个红军的命运,与湘、桂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残烈撕杀。
在潇水与湘江之间,方圆二百里的范围,八万红军为最后的命运在死亡线上挣扎。林彪的一军团从34年11月25日夺取界首到12月2日中央纵队全部渡过湘江,为中央红军整整多争取两天,而这两天将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两天。
湘江之战,以红军惨败告终。8万6千红军官兵,牺牲和失踪约3万1千人,被俘约6千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灭。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均只剩不足半数。官多兵少,红军大量缩编。自离开苏区突破历次封锁线,红军损失如下: 第一道封锁线,损失3700余人;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余人;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余人;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湘江之战,共损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战部队。加上沿途红军征召的新兵,此时红军已不足30000人(苏区出来的民夫和新兵大量逃亡)。
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潇水之间,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湘江边的这些勇士,就不会有毛泽东,共产党的天下。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彭德怀,林彪,聂荣臻,邓萍,董振堂,左权,李天佑,黄克城,陈光,杨成武,耿飙,黄劲功,李英华,易荡平,陈树湘等等。湘江战役是红军辉煌的英雄诗篇。
2、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著名战役。战役从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开始,到5月上旬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地区的时候,已由出发时8万多人减到3万多人,而且面临的敌情非常严峻。蒋介石调兵遣将,纠集反动武装几十万人,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合围而来。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危险局面,中央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形成合围前,指挥红军由遵义地区向南前进,准备经赤水,从江安、泸州间或宜宾的长江渡江,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反攻。1月20日,军委下达了《渡江的作战计划》。1月29日,红军分别在土城、元厚场渡过赤水河。蒋介石为了阻止红军北渡长江,急调重兵到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进行围堵,并严密封锁了长江沿岸。红军按原计划渡江已不可能。中央军委当机立断,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命令部队向云南东北部敌人设防空虚的扎西(现威信)集结。蒋介石仍错误判断红军北渡长江,命令敌军穷追不舍。当敌人重兵逼近扎西时,中央军委乘黔北敌人比较空虚,指挥红军挥戈向东,于2月18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将围堵之敌甩在后面。红军为了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决定在遵义、仁怀地区寻机歼敌。蒋介石误认为“红军徘徊于此地,乃系大方向未定的表现”,命令敌军加速向红军逼近。中央军委立即命令红军乘虚占领仁怀,于3月16日经茅台三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地区。此时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又调整部署围截。红军将计就计,以一个团伪装主力作出北渡长江的姿态,吸引敌人西追,当敌人重兵奔集川南时,红军主力突然折而向东,于3月21日晚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秘密、迅速,出其不意地四渡赤水,并于31日南渡乌江,将敌人几十万大军甩在乌江以北。
5月上旬,红军在皎平渡胜利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3、直罗镇战役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第1、3军团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11月3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并将红15军团编入红1方面军,共约1.1万余人,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极为不安,其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王以哲部1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企图东西对进,围歼我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部,尔后转移兵力,各个歼敌。
11月20日,在飞机的掩护下,敌先头部队第109师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以一部兵力节节抵抗,逐渐将敌诱入直罗镇,进入了红军预设的战场之内。11月21日子夜,红1方面军主力分别由待机位置向敌展开,并于拂晓时突然向敌发起进攻。第1军团从正北和西北方向,进攻直罗镇北山,断敌退路;第15军团从西南、正南和东南三个方向,进攻直罗镇南山及东南地区,阻敌东逃。激战至14时,敌第109师大部被歼,其残部500余人退入直罗镇东南土寨负隅顽抗。此时,敌东西两路援军已迫近直罗镇。为继续歼敌,红1方面军以少数兵力围困敌第109师残部和阻击西援之敌第117师,主力则向西迎击东援之敌第106、111师。该两师遭我阻击后,因害怕被歼,于23日纷纷沿葫芦河西撤。红1方面军乘胜追击,在张家湾地区歼敌第106师1个团。被我军包围在直罗镇东南土寨的敌第109师残部待援无望,于23日午夜分路突围,24日上午被我军全歼,击毙敌第109师师长牛元峰。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共歼敌1个师又1个团,俘敌5千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4、平型关大捷
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第一仗,战果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重要战斗。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部署,先期东渡黄河的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率领下,于1937年9月19日至22日进抵灵丘县上寨、下关地区,隐蔽待机。22日凌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向平型关一线中国守军阵地发动进攻,平型关战役正式展开。
八路军平型关之战,歼敌1000余人,击毁敌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九二式迫击炮1门,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掷弹筒20余个、炮弹300余发、战马53匹、日币30余万元,以及一大批其它军用物资,仅军大衣就够115师1.5万人每人1件。与此同时,独立团在驿马岭击溃了从涞源增援平型关的日军近两个联队,歼灭敌人300余人,创造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