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级栏目 | |
|
|
|
|
|
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的著名流派。它肇自北宋,盛于明清。自北宋至清末,新安医家有540余人,其中225人撰、辑医学著作460余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著名医家有北宋的张扩,南宋的张杲,元代的程汝清、王国瑞,明代的程充、汪机、吴正伦、吴昆,清代的程正通、程林、汪昂、吴谦、郑梅涧、汪文琦、程杏轩等。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大医家之一。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杏轩的《医述》等,已被列为中国十大古代医著。新安医学包括内、外、妇、儿、喉、眼、伤、疡、针灸、推拿各科,内容丰富,理论系统。 明嘉靖以后,新安医学重视临床实践,去伪存真,甘于破旧创新。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 ”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方有执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垂世远久,当有错简,竭20余年之精力,寻求端绪,撰成《伤寒论条辨》,称为“错简派”之祖。喉科名医郑梅涧父子用养阴清润之法,治疗白喉,开创了喉科医学史上的“养阴清润派”。徐春浦发起组织的“宅人医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这些成就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新安医学专科齐全,世代相传,形成很多的“家族链”,至今不息。如始于南宋的“医博”黄孝通的“黄氏妇科”,至今已有二十五世,代不乏人,延续至今的还有明代余午亭和吴正伦创办的“内科”,清代王雪健创始的《新安王氏医学》,郑于丰、郑于蕃创始的“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等。这些专科,内容丰富,经验独特,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安医著的外传,还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医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安医学主要著作: 《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新安医学的经典著作。 《眼科宝籍》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 《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 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 徽派版画
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雪庄等,都曾为版刻绘画。徽派版画的刻工,往往也是画家,深谙绘画意境,刀法技高一筹。 明代,歙县虬村黄姓刻工人才辈出,独傲艺林。从明正统至清道光间,黄姓刻工插图刻画的图书达240余部。明末,流寓南京的休宁人胡正言,创“饾版”、“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创始人为明代徽州府婺源县人何震。明初,印坛庸俗怪异,杜撰擅改篆字形义,趋向屈曲乖谬。何震与之针锋相对,认为作篆治印的关键在于用笔运刀,“笔有尖齐圆健,刀宜竖利平锋”,提出篆刻“章法要整齐,更要活泼”。他执刀有力,运力迅速,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实现了刀法与书法的一致,内容与风格的统一。在何震的影响下,徽派篆刻名家迭起,高手辈出。 明代全国篆刻家190余人,歙、休两县就有35名,其中享有盛名者有歙县人汪关和休宁人朱简。清初,歙县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师承何震又有创新,专学秦汉,变化多姿,用力简涩,自成一体,人称“歙中四子”。到了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人称“黟山派”。近人黄宾虹治印师承巴慰祖,对徽派篆刻有所发扬。 徽州刻书 徽州刻书始于中唐。宋元时期,徽州的官刻、私刻和坊刻图书也出过一些精品,但在全国刻书业中 占的比重并不大。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徽州商人介入刻书出版行业,遂使徽州刻书业突飞猛进,明万历至崇祯年间跃居全国之首,成为全国重要的刻书中心。
徽商一进入刻书出版业,立刻显示出其固有的精明干练。他们在刻书方式、方法和雕版印刷技术上都大胆革新。首先,他们大量编辑出版丛书。丛书最便于学习,一部丛书可概括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书,非买丛书不可。其次,大量刊刻插图,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理解,引诱读者购买。其三,采取联合作战,缩短出版周期,快出快售。其四,改革印刷和雕版技术,创用四色或五色赋彩印刷技法,图版的精丽动人程度大大超过一般雕版插图。又创制“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法,把彩色套印木刻画推向新的高峰。 当时,徽州私家坊刻众若繁星,刻铺比比皆是。徽州刻书成为当时全国最具影响的一大派别,世称“徽版”。徽版图书以坊刻最为有名,以校勘精湛、刊刻精良著称,以插图为特征。清初大兴文字狱,禁止私人刻书,坊刻骤降。康熙时期书禁稍缓,但徽州坊刻再也没有恢复到明万历、崇祯时期的繁荣。可是从清代整个刻书业的状况来看,徽州刻书仍是积极而活跃的,仍然是全国刻书中心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书院刻书的发展,家刻的兴旺,志书宗谱编纂刻印的发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