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特色馆藏 >>十八届三中全会  

权 威 解 读

    

全方位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全会公报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十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等“三个解放”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全会公报既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不乏新的视角和立意。
    九处新提法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六、“改革税制、稳定税负”。
    七、“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八、“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七大新意
    一、改革总目标设置新
新,首先体现在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
    二、市场角色全新定位
    公报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在公报中,对此多有论述。比如,“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等,指向的都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三、对法治的高度强调新
    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
    四、对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新
    公报将这些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五、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表述新
    公报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六、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公报指出,“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为处理好央地关系,提高科学调控水平指出了路径。
    七、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新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 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15个改革部分要点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五、城乡发展一体化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推动人民代表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九、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十一、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国家安全委员会。
    十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十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摘自:新华网  2013-11-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四个理论亮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谱写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全会适逢中国改革的“窗口期”,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为未来改革描绘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理论亮点频出。
    理论亮点一:“四个是”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地位、作用与意义
    公报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这“四个是”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据。作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军心民心,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从而持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体现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在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人民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作为重要法宝,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本质要求,深刻把握时代主题变化,紧紧扭住时代特征的精髓,推动中国发展的巨轮滚滚向前。
    理论亮点二:“三个进一步解放”为中国发展增添新动力
    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充分认清楚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的危害,认清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新路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不断破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上的一些片面认识,更加科学有效地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第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我们继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使国有经济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把民间的创造力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三,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求我们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创新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要求我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理论亮点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崭新的思想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核动力”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设计始终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而展开,不是就目标谈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制度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制度,因而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整体的力量;这种制度是摆脱了利益集团和党派纠葛的制度,能够形成全国一盘棋。通过全面改革,把这些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崭新的思想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核动力”。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国家治理组织架构是符合现代理念的,能够及时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国家治理的成本相对较低,而效能比较高。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第一,各个治理主体到位不越位,有为不乱为,市场主体竞争有序,调控主体主动有度,社会主体积极有位,个人主体创业有利,形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和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第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要求在政府内部科学设置机构和有效配置职权,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相对集中、执行专业高效、监督有力到位。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会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理论亮点四:市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一个理论和认识的突破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进程中、从20多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理论和认识上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科学反映。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我们要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方面取得决定性突破,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强调建设科学的财税体制,认为这样一个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有了现代市场体系和科学的财税体制,再加上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中国经济将会再上一个大台阶。(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辛向阳)

(《北京日报》 2013-11-18)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