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特色馆藏 >>十八届三中全会  

各 界 热 议

    

解放日报:院士退出是个什么信号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有一条引起学界热议,那就是“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学界之间,媒体之上,探讨得比较多的,是“院士退休与退出制度”。但我觉得这一条中的第一句,即“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其实更为重要。因为事实上,正是院士“选”与“评”的问题丛生,才引发了院士“退”与“出”的制度选择。
    比如,饱受质疑的烟草院士谢剑平,人们发问的是为什么如此敏感行业中敏感的人,能当选院士?再比如,施一公凭优秀的学术水准当上美国院士,为什么会在之前的中国院士评选中名落孙山?还有,张曙光用2300万元行贿院士头衔,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人们不禁要问,2300万元砸向评选环节,中国的院士是选出来的,还是用钱堆出来的?所以在遴选的环节,在院士评选的初始阶段,就应该正本溯源,把住源头,才能活水长流。
    当然,院士的退休与退出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果没有院士退休与退出制度,会产生哪些负面问题?再以烟草院士为例,当整个社会对谢剑平群议汹汹之时,中科院领导就曾经说过,现有的院士体制无法使谢剑平自动自主退出院士队伍。对于由源头导致的问题,建立一个退出机制,或许可以实现事后纠错的功能,这也是一种解决之道吧。
    我相信绝大多数院士是名实相符,学品与人品并重,是令人尊敬的。决定中的这条表述,面上讲的是院士退出,但在我看来,针对的绝不只是院士队伍,或者说绝不只是院士问题,而是着力解决当前学界中存在的某些深层次弊端。这里一是学术权威。没有退出机制的学术荣誉加身,往往会导致学术权威的产生。学术权威本身没有错,适度的学术权威也是必要的。但长期的学术权威走向极端,就会演变成唯我独尊、一言堂。这对于学界的“百花争鸣”,无疑是一种伤害。二是学术垄断。学术权威走深一步,很容易演变为学术垄断,既不利于《决定》中所说的“优化学科布局”,也不利于学问知识的自由交流,还有可能压缩青年学人的成长空间。三是学术“山头”。学术垄断再走深一步,就导致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弊端——学术“山头”。宗派主义在学术圈仍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因观点不同引发争议不是问题,但因争议引发情绪化的对抗,以致“山头”林立,门阀攻讦,加剧内耗,恶性竞争。这些年学界或隐或现的“山头”之战,从根本上说都无益于学术与科研的健康繁荣。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深化改革。或许院士退出只是一个开头,抑或是一个信号,学术领域的深化改革,也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解放日报》 2013-11-21)     

湖北日报评论员: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道程序”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我们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其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新的改革窗口已经开启,对湖北而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尤其需要更彻底地转变观念,尤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要树立市场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就是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把“市场”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谁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提高资源配置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解放思想,首先要根治头脑中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打破由政府配置资源的思维定式,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按市场规则办事,让市场配置资源,让市场决定产业、企业的进退。湖北的大学很多,但我们还必须办好另一种“大学”,就是“市场大学”。要更深刻认识市场,更好地熟悉市场、驾驭市场。转型升级,不光靠创新升级,靠节约资源绿色发展升级,还要靠市场升级。政府的作用则主要在于,努力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能放给市场的权力全部放给市场,能放给社会的权力全部放给社会,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放活一切可以放活的要素,让一切创业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源泉奔放涌流、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要更换思维方式。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不会轻轻松松就能完成,必须找准更换思维方式这个切入口。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体制内。
    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有很多地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本位主义、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而形成的管理型、命令型思维方式在作祟,严重影响了思想解放的进程。解放思想,必须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积极主动更换思维方式。要更换角色定式,从管理者变服务者,从“划桨”变“掌舵”,从“全能”变“有限”,多站在企业的角度、群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推动工作。要更换治理定式,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非禁即入”、“非必要不干预”。要更换利益定式,从“利己”向“利他”转变。在利益取舍上,要“革自己的命”,使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为此,必须突破既有利益格局的束缚,摸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倒逼改革,改革解决问题。找准问题是解放思想的起点,解决问题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臆断,而是要落实到破解发展难题上来。一次次思想观念激烈碰撞、融合、飞跃的过程,也是研究工作、破解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看不到问题是缺乏能力,不解决问题、不推动改革是失职渎职。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当前,全省上下正全力以赴、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积弊需要改革,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出了许多诉求需要回应。只有瞄准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才能有效破解长期制约湖北发展的“瓶颈性”、“老大难”问题,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从而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推进。
    要回应人民期盼。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事业,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阶层的同心同力,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解放思想的终极目标。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民生不断改善有了更多期待和更高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好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听取群众的意见,不搞“拍脑袋”的解放思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回应人民期待作为一面镜子,作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根本依据,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改革正未有穷期,解放思想无止境。“涉深水、破坚冰、啃硬骨头”,就要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血性,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开辟出湖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天地。

(《湖北日报》 2013-11-19)    

光明日报:让公平正义放出耀眼光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一决定顺应时代,合乎民心,体现了党的宗旨,凸显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民生为大的改革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而一个缺失公平正义的社会,注定是不稳定的、没有前途的。对人民最大的尊敬,就是赋予他们公平的权利;对人民最大的爱护,就是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对人民最大的保障,就是提供公平的规则。一面镜子照出人的美丑,人不会生气;一杆秤称量出物品的轻重,人们欣然接受。这里的原因主要在于镜子和秤是公平公正的。同理,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即使依然存在差异,人民也能欣然接受。
    不可否认,当前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是因为还有一些社会不公的现象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比如,潜规则在一些领域比较盛行,有的人靠钻空子、搞门道一夜暴富;有的人靠“拼爹”获得“火箭式提拔”。再比如,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完善,使得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较大;户籍制度改革呼声很高,但进展还不尽如人意,导致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徘徊”在城市边缘等等。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公平正义,理应成为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未来改革要在调整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失衡上取得进展,真正做到让人人享有尊严的生活,让每个人的梦想得以实现。”一些专家学者的话,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改革如果难以体现在百姓切身利益上,就会丧失动力;发展如果损害了人民权利,“硬发展”就没有道理。
    教育就业、环境治理、执法规范、医疗养老、住房保障、收入分配、土地留转、城镇化改造……一系列的问题,关乎着人民的幸福,牵动着社会的神经,迫切需要党和政府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更加科学、更加务实的设计,真正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人民幸福为大,公平正义为高。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就应当把公平正义写在改革的大旗上,作为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体现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公平正义放出耀眼的光辉,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光明日报》 2013-11-19)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