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首页 >>特色馆藏 >>村官沈浩  

网友寄语

小村官大风歌
    孟子曰: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本文中所谓小,是因为这叫小岗村;小,是因为这村民收入小得可怜,2003年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小,是因为这沈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是从中央到地方六级行政区中最基层的官。所谓大,是因为这是中国改革第一村;大,是因为这村民2008年人均纯收入大到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大,是因为沈浩悄悄的逝世却惊天动地,村民为之举行最大最隆重的葬礼,地方党政领导甚至中央胡锦涛总书记为之表示沉痛悼念,李源潮同志要求全国干部群众学习他,称赞他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楷模,是机关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先进榜样,是学习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生动典型。笔者觉得,他用短暂的四十五岁年华,用心用情用汗用泪用血,铸造了五彩缤纷的大家风范。
    大忠风范。即对党对国,大忠赤心,肝胆相照。这主要体现在沈浩的日记中。在2004年2月16日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今天,厅领导和几位处长送我到凤阳,要求我加强学习,理清思路,突出重点,一心为民,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注意方法。言之恳切。我在3年时间里,一定要按照省委和厅领导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带领小岗群众,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省委的决策争光,为71财政厅添彩,为小岗人民增富,也为自己争气,圆满完成三年的工作任务。”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沈浩认真学习理会这二十个字的深意,并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的心得:“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2008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当得知沈浩是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任职,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总书记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并与最基层干部紧紧握手。“当我握着总书记手的时候,一切艰辛、酸楚、委屈都没有了。”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总书记到小岗来,对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农村有困难更有机遇,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也不例外,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村。”朴实的日记,让一颗对党和国家无比忠诚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大公风范。即为人为事,大公无私,浩然正气。最有说明力的是沈浩保护村集体财产。在沈浩来这以前,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处理。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终于拔掉了钉子户,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看到村里交通不便,严学昌和家人有个想法,想开一条小岗到合肥的班车线。谁知省城管的说不行。沈浩不气馁,来回奔波,还搭了钱,最终帮助他把事情办成了。严学昌为了感谢就买了两条烟和两只鸡送过去,可是都被沈浩挡了回来。更让大学生村官赵玲感动的是,沈浩最恨浪费公家的东西。一次有单位要给沈浩发传真,沈浩让赵玲来接收。由于业务不熟,结果有好多重复接收的文件。沈浩当时很是生气,当众把赵玲狠狠训斥了一顿:“这是公共财产,要学会爱护,不会不能看看说明书么?这要是自己家的东西,你们还会这么用么?”一声指责,一个比喻,一件事情,生动地诠释了一个克己奉公、铁面无私、深明大义的公仆形象。
    大梁风范。即敢作敢当,大梁支柱,铁肩道义。沈浩为了完成致富大业,常常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他自己掏钱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虽然是村里老大,但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拉拉呱”。敢于创新,搞土地流转改革,苦口婆心地把曾经冒着杀头危险在全国率先承包到户的土地通过出租的形式收归集体统一使用,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效益。2009年9月起,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一周年之际,小岗村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沈浩和村党委把党员们从繁忙的工地上、田地里请到一起,对照总书记的嘱托,对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小岗村科学发展之路: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经过共同努力,全村办起了优质养殖示范区和钢构厂等企业,引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建起了幼儿园和敬老院、大包干纪念馆和文化广场,开辟了一个个旅游景点。特别是美国GLG集团在小岗建起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沈浩精诚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将小岗村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如果说是这些项目和规划逐步使农户走上致富路、让全村成为幸福家园,那么沈浩就是108户的大梁、幸福家园的支柱。
    大雅风范。即此时彼时,大雅爱好,高尚文明。沈浩喜欢写日记。他早在1982年12月31日写道:“要虚怀若谷,坦坦荡荡,自己认准了就要坚持做下去,这才是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表现。”他更喜欢读书。省城的家里有一面墙的书柜,小岗村的房间是满眼的书籍,书的种类也不少,讲经济的、农村的居多,也有一些文学和关于领袖的书。沈浩的同学感慨过:40多岁的人了,还有几个象他那样能沉下心来每天读书?住房的墙上有几幅书法作品:“宁静致远”、“宠辱不惊”,还有一个硕大的“浩”字。沈浩原名叫沈明月,他自己做主改成了沈浩,取的是“浩然正气”的寓意。沈浩住房从不锁门,把小岗村人当作自己的家人,可以随便进出。即使在办公室里,这个全天候的村官也喜欢坐在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令人感动的是,为了建农产品加工园,在五天之内,沈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动员村民迁坟204座:当村民在响彻荒野的爆竹声中哭着给祖先磕头时,沈浩泪水夺眶而出,抱拳三作揖,高声道:“先人们,沈浩向你们道谢了!父老乡亲,谢谢你们支持小岗村工作!谢谢你们支持咱们子孙后代!”这是一个农民之子的大雅风度啊!
    大爱风范。即为民为众,大爱无疆,深情厚意。沈浩是安徽省12000个选派干部中唯一连干两任的人。从优越的省财政厅到比较贫穷的小岗村,沈浩把对小家之爱倾注在对大家之爱上,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博大胸襟和伟大爱情。他从省城把九十多岁的老母亲托付给在老家的四哥,把独女送到老家去读书。为了表示对老娘的内疚,临上车时他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起身时已是泪流满面;为了让女儿高兴,在学校他给女儿翻了几个跟头,泪水和着汗水一起流淌。一份真情,两处牵挂,六年春秋,他不仅仅是儿子、丈夫、父亲,他的血管里还流淌着一个共产党员鲜红的誓词和责任。用他的话说:“是小岗人的儿子。”第一次到小岗,首先走进的是农民的家门。从此,沈浩不仅“跟老百姓面对面”,一个多月,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融入小岗,了解民情;更“和大家肩并肩”,流血流汗建家园。在修村边泥巴路的日子里,沈浩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当一天傍晚,沈浩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竟不怕蚀伤,就用双手把冷冰冰的水泥浆捧到路基里,也把自己热乎乎的心捧到村民的眼底下。还是让包含着“12345678”的数字来说话吧:2005年一天深夜,小岗突降暴雨。沈浩光着脚,满腿烂泥、浑身透湿赶到困难户住危房的徐庆山家,连夜找房搬家。50多岁的关友林全家6口人,4位智障,生活十分困难,沈浩对他特别照顾,送给被子和衣服。69岁的五保户韩庆江患有肺结核,没钱医治,沈浩把他送到镇医院住院治愈,没让韩庆江花一分钱。70岁的毛凤英家境贫寒、常年生病,沈浩送给他1500元。86岁的邱世兰老妈妈腿脚不好,沈浩专门从合肥给她买了1根拐杖。6年过了5个春节,沈浩有3次在小岗吃年饭。他以“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改革精神,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实干作风,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团结农民、带领百姓的群众工作能力”,赢得了小岗村民的衷心爱戴和无比崇拜。三次盛情挽留的红手印,充分体现了沈浩与人民的心心相印。最终,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成为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好党员的沈浩同志永远长眠在小岗村这片热土上。在为沈浩举行葬礼的那天——2009年11月17日,一场罕见的大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似乎悠扬回荡着刘邦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人民网  1月8日)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