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首页 >>特色馆藏 >>村官沈浩  

网友寄语

沈浩精神值得大学生村官永远传承
    四川达县江阳乡两角寨村村主任助理  刘丹
    沈浩英年早逝,令人叹惋,更让人肃然起敬。他作为中国农村基层的最特殊的“村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共产党员“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新篇章,其精神内核尤其值得我们大学生村官潜心学习。
    副处级干部变村官,“大材小用”无怨。作为省财政厅的一名副处级干部,不说权高位重,起码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是来头不小,架子不小的人才。但沈浩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心甘情愿到最基层的地方担任小小的村官。他的这一角色的转变,可以说完全就是“大材小用”的翻版。但是他不嫌弃官帽小了,权力小了,位置低了,不感觉委屈,不满腹牢骚,接受使命并不辱使命。沈浩甘愿“大材小用”的经历告诉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村干部,虽然文化较高,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有梦想,有激情,有追求,但是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好大喜功,认为轰轰烈烈干大事才是正道;千万不要嫌弃村官的地位低、待遇低、出路窄、天地小,认为干不出个名堂,混不出个人样——农村基层小天地,村官创业大舞台。
    空降干部落地生根,“为民所用”无悔。因为组织需要,沈浩从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派到偏远穷困的小岗村任职,离开了条件舒适优越的工作岗位,离开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离开了温馨的家庭,离开了需要照顾的父母孩子和妻子。因为群众需要,沈浩到新的地方工作,克服自然环境极差,人文环境恶俗等种种困难,以大漠胡杨的精神走出水土不服的困境,快速地扎根,把下派变成了驻扎。因为心中装着群众,尽管愧对父母、孩子和妻子,却在群众的红手印呼唤下两次留下,一生血肉都“为民所用”,把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甚至生命都交给了当地的百姓。沈浩“为民所用”的经历告诉大学生村干部:既来之,则安之若素;既留之,则倾情为民;千万不要蹉跎岁月空空等待转行的时机,千万不要把扎根基层当做寻找其他职业的跳板——自留者百姓挽留之,自弃者百姓唾弃之。
    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才尽其用”无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沈浩在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时光。六年来,他从最初的“被赶走”到后来的“被挽留”,就是因为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人民群众甘做孺子牛。沈浩干一行,爱一行,成就一行,为小岗村的发展拼了自己的劳力,拼了自己的青春,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快速、科学推进了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彻底改变了落后面貌,并且为小岗村的长足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沈浩“才尽其用”的经历告诉大学生村干部:千万不要纸上谈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干事情;千万不要眼高手低,一定要忠于实际;千万不要坐等发展,一定要创造机会奋发有为;为了老百姓,苦干实干加巧干,不白活一回——呕心沥血为百姓,才尽其用树丰碑。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沈浩已经离开我们而去,大学生村官却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以他为镜子,自省、自勉、自励,立德、立功、立言,为农村基层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无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月1日)

大学生村官应学习沈浩“三力”
    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西绛州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陈杰
    沈浩同志,选择农村、扎根基层,在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倾尽全心、用尽全力;他勤奋敬业、无私奉献,带领小岗村民进行二次改革,改变了“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过不了富裕坎”的困境;他的事迹感人至深、精神难能可贵、成就催人奋进。他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优秀代表,更是我们广大大学生村官学习的好榜样。
    一是要学习沈浩安心基层、真心为民的定力。作为一名公务员,他原本可以舒服地在省直机关上班,和家人朝夕相处;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原本可以在小岗过得洒脱一些,远离村内深层矛盾;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原本可以干完一届就走人,带着光环回到原单位。但是,这么多“原本可以”,沈浩却一个也没做,他禁不住小岗村民的挽留,舍小家、为大家,把小岗村当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到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当做创业的机会,把到小岗村工作看成是组织的信任和赐予,看成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和荣誉。他这种安心基层、真心为民的精神,来源于他始终把自己看作农民的儿子,是促使他能够在小岗呆得住、干得好的内在保证。
    二是要学习沈浩在困难中勇往直前的毅力。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当村官不易,在一个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的村子当村官就更不易。然而,沈浩做到了。“既然来了,还后怕吗?要退缩吗?绝不!”初来小岗,面对有些村民说风凉话、挑毛病、出难题拆台,他没有退缩,而是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没日没夜、无私无畏地为村民干好事、干实事,用真情实意感动群众,终于把小岗村团结起来,使小岗村的发展走上了20年没有走上的快车道。他这种在困难中勇往直前的毅力,来源于他要改变小岗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是他在小岗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三是要学习沈浩在农村干事创业的能力。村官虽小,管的事不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维护稳定,事事都关系到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沈浩在艰苦的环境中,带领群众转变观念。他四处奔走、积极筹措资金,修路通水,修建学校、医院和敬老院,改善群众居住出行条件;他锐意改革,搞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建成大包干纪念馆,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他团结干部群众、统一思想,让小岗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自愿投身到发展中来。我们要多多学习沈浩做好农村工作的方法和能力,争取早日像他一样,成为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好手。
    沈浩虽已离去,但他的事业定会后继有人。大学生村官应以沈浩为榜样,通过与群众的朝夕相处,坚定一心为民的信念;通过艰难环境的考验,磨砺勇往直前的毅力;通过基层的摸爬滚打,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月1日)

让“沈浩式”的干部不流泪不吃亏
    近一个时期,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把目光集中投向了一个因公殉职在农村基层岗位上的优秀党员干部——沈浩身上,先后编(播)发了大量通讯、评论、访谈等稿件,让全国亿万群众认识并深深记住了这位“农民群众离不开的贴心人”、党员领导干部的好榜样。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所言:他以忠诚和大爱,以创新和奋斗,以青春和生命,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成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当之无愧的优秀典型。
    男儿有泪不轻弹。说实话,我是眼含热泪读完一篇篇报道、看完一条条电视新闻的,既为沈浩同志的崇高精神、无私情怀、优良作风、卓著成绩所感动和教育,更为我们失去这样一位优秀干部而痛心不已!
    从媒体上看到,得知沈浩同志不幸因公殉职的消息后,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不难看出,中央对基层干部的真心关爱和高度重视!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沈浩式”的好干部不流泪、不吃亏?
    我觉得,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地方各级党委。因为中央的要求很清楚,态度很明确。早在2004年10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就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第一次提出了让广大基层干部暖心的“三真”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好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了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足以看出中央高层对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落实中央和中央组织部的要求,应该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冷静地反思一下沈浩同志的英年早逝,我感到,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大、身心得不到锻炼或放松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原因。因此,在抓好教育培训提升素质、落实报酬待遇解除后顾之忧等工作的同时,还应为基层干部身心健康着想,做好“撑腰、加油、减压”的文章:
    第一,创优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外部环境,做好为他们“撑腰”的文章。一方面,要清理整顿各类面向基层的评比达标,尤其要砍掉部门、系统自行设立的不必要的评比、达标、考核、验收。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等要求,不让在基层作出成绩、出力流汗的“老实人”吃亏,拓宽基层干部“向上走”的渠道,增加基层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含金量”,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奔头、有劲头,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加大对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做好为他们“加油”的文章。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每年都要出台一批支农惠农政策,拿出大批资金用于三农发展。地方政府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这些政策、资金,决不能“留一手”,更不能“吃回扣”,“中梗阻”!要发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能,调动基层科学发展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基层干部健康保障制度,做好为他们“减压”的文章。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问“谁最苦,谁最累”,我想应该是千千万万名基层干部!他们没日没夜地奔波在农村基层一线,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工作,身心疲惫,积劳成疾,沈浩同志如果能早一天到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及早进行治疗,可能就不会过早地离开我们!所以,建立基层干部定期健康查体制度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关注心理健康,对他们搞好心理辅导,达到“身心两健”,真正能为党和人民健康工作50年乃至60年、70年,岂不是党和人民的幸事!?    (张有为  新浪博客  1月12日)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