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述
“镀金”与“炼金”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捧读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笔者油然想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在第八届“中国农业人才论坛”上所说的一句话:大学生到基层去,不是“镀金”,而是“炼金”。沈浩六年的基层之路,就是一条“炼金之旅”。
作为下派干部,沈浩刚到小岗时,村民们认为是来“镀金”的,并不欢迎,提出要“岗人治岗”。
沈浩不是来“镀金”的,他认为“如此这样的深入基层,深入农民,虽苦犹甜,是组织的信任与赐予,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和荣誉”。他把小岗村当成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服务群众的“主阵地”、磨砺成长的“大熔炉”。经过多年的栉风沐雨、摸爬滚打,沈浩在把小岗村带入发展新天地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炼”成了熠熠闪光的“金子”。
“镀金”与“炼金”,虽一字之别,境界却判若云泥。“镀金”者把挂职视为个人进步的“跳板”、仕途升迁的“资本”;“炼金”者把挂职视为体察社情民意的“窗口”、提升能力素质的“课堂”。“镀金”者身在基层、乡间,心在城市、机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干“私活”、谋“私利”;“炼金”者扎根基层,融入群众,心无旁骛,埋头苦干。“镀金”者总觉得时间漫长,数着天数过日子;“炼金”者总觉得时间紧迫,争分夺秒,“全天候”工作。“镀金”者总认为自己是个“官”,放不下架子,很难和群众打成一片;“炼金”者把自己视为“民”,和群众休戚与共,水乳交融。“镀金”者喜欢“种草”,爱上“短平快”项目,追求立竿见影;“炼金”者喜欢“植树”,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着眼持续、科学发展。“镀金”者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问题不开口,以期平安度日、顺利返程;“炼金”者视群众利益为根本,不畏千难万险,不惧流言蜚语,敢于攻坚克难,勇于破解难题。“镀金”者擅长“嘴上功夫”、“表面文章”;“炼金”者重实际、实效,先做再说、多做少说甚至光做不说。“镀金”者最关注上级领导的评价,勤请示、常汇报、多宣传;“炼金”者最期盼群众满意,一门心思干事,全力以赴为民。“镀金”者虽有基层工作履历,却少基层工作能力、经验;“炼金”者经过潜心历练,脱胎换骨,化蛹为蝶,脱颖而出。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选派选聘了大批机关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人中,既有像沈浩这样的“炼金”者,也不乏敷衍塞责、投机取巧的“镀金”者。怀着“镀金心态”到基层任职,既对地方发展无益,也对干部本人成长有害,必须格外警惕。同时,对不事张扬、埋头苦干、不计得失、群众拥护的“炼金干部”,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提拔重用,从而树立正确鲜明的导向。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让“镀金”者难以立足,“炼金”者层出不穷。 (徐州日报 1月12日)
沈浩的政绩观
一个干部,无论职务高低、舞台大小,在任上总要干出点业绩,方能问心无愧。上级考核他、群众评价他时,也总要掂量他干了哪些业绩,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对于干部来说,这个业绩就是他的政绩。
然而,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这些年,有的干部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搞“驴粪蛋表面光”的“形象工程”;有的干部注重那些能立竿见影却急功近利的“显绩”,不注重那些收效缓慢却固本强基的“潜绩”;有的干部做决策拍脑袋,对群众的呼声无动于衷,以致出现“张三来了种板栗、李四来了砍栗种药材、王五……”之类的荒唐现象。凡此种种,归根结蒂都是政绩观出了问题。
作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通过6年的奋斗实践,干出了让群众可心、利小岗发展的业绩,成为干部干事创业的一面镜子。放眼小岗的地理环境条件,倾听男女老幼的含泪诉说,感受那些静静矗立的新房、路灯、敬老院的无声语言,展望那些纷纷落户的工业园项目的美好远景,我们就很容易走进沈浩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知他的政绩观。
盘点沈浩在这6年间所做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情,似乎是一件难事。他对小岗发展的大事干了不少,具体的小事也没少干;让全体村民得利的事干了不少,为具体的困难群众解难的事也没少干。不过,若要归类考量,沈浩干了这样三件事:其一是解决了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现实难题,其二是办了让群众受惠得益的实事好事,其三是干了有利于小岗长远发展、群众长久受益的大事。而归根结底,沈浩就干了一件事,即群众的事。这就是沈浩的政绩,也体现了他的政绩观。
对于沈浩来说,群众不仅被他放在心里,更成为他想问题、做决策的第一信号、第一导向、第一标准。因此,他所有的政绩,都是围绕群众需求来展开的,都是以实现群众利益为前提的。因此,他在干事之前,都要先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听听群众的诉求,汲取群众的智慧。因此,从最初冷眼相向要赶走他,到后来数次用摁红手印的方式挽留他,群众已离不开他,而说起他的好、他的情,群众就禁不住潸然落泪。
这政绩,那政绩,群众认可的才是政绩;这尺子,那尺子,群众才是衡量政绩的尺子。利为民所谋,这是干部的根本职责所系,也是干部所有工作的价值取向。一些干部的“政绩”之所以不被群众认可,甚至让群众嗤之以鼻,原因就在于没有以实现群众利益为目标,也没有用群众这把尺子来衡量。现实中,一些干部所热衷引进的工程、项目等,既不能提高群众收入,也不能实现群众就业,还破坏了群众赖以生长于斯的环境,这样的“政绩”只能引起群众的反感与反对。
“能让人民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一个党组织书记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基层干部取得的最大政绩。”诚哉斯言。各级党员干部也当以此为鼓励和鞭策,尽心竭力为群众谋福祉,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的业绩,赢得去后的政声、背后的民意。
(经济日报 1月20日)
李源潮的四个“怎样对待”发人深省
1月13日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报告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说,“沈浩同志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他为我们党员干部立了一面镜子,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该和他对照,想一想应该怎样对待群众、怎样对待组织、怎样对待责任、怎样对待人生。”
李源潮同志在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把沈浩同志作为一面镜子、一个标杆,为所有的党员干部提出了“四个怎样对待”的命题,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激励鞭策,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思想,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责任、对待人生,是党员干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党员干部党性强弱、作风好坏的实践检验,更是我们党的宗旨、党的性质的最好诠释。
如果说,党员干部对待群众麻木不仁、对待组织不忠不诚、对待责任畏缩逃避、对待人生漫不经心,这样的党员干部必定是党性不纯、作风蜕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迷失的干部,为群众所不齿、为党组织所不容。我们党最需要的就是沈浩式的干部,群众最离不开的也是沈浩式的干部,对待群众满腔热情、对待组织赤胆忠心、对待责任敢于担当、对待人生苦心经营。
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理想迷失、信念动摇、作风蜕化、脱离群众、贪污腐化等一系列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正确地处理好怎样对待群众、怎样对待组织、怎样对待责任、怎样对待人生这四个重大课题。如果党员干部能够真正处理好“四个怎样对待”的问题,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李源潮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对照沈浩先进事迹,想一想“四个怎样对待”,很及时、很必要。
李源潮同志提出四个“怎样对待”的重大命题,广大党员干部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在四个“怎样对待”上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真正以沈浩同志为榜样,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开拓进取、踏实干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努力做一个让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干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月15日)
沈浩的“执着”其实不难理解
2004年,沈浩39岁,被安徽省财政厅下派任小岗村党委书记。原说是下派3年,却三次被小岗村人以“红手印”留了下来:2006年底,一纸摁着98个小岗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了省城,请求让沈浩在小岗再干3年;2009年秋,小岗村人又摁下了186个红手印,再次挽留沈浩;2009年11月6日,45岁的沈浩猝然离世,小岗村人一夜之间摁下一纸红手印,要永生永世留住他。
沈浩的家在合肥,在小岗村六年里,他与村民不离不分,回家时间却少得可怜,尤其是后三年,回家时间不到二十天。当村民们争说他的好与伟大时,妻子王晓勤却“心直口快、直接得有些刻薄”地当着众记者的面埋怨丈夫,也很不理解丈夫“为什么要执着于那个在她看来卑微得不值一提的理想”。
一个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当个小小的“村官”,不能与家人常相聚,作为家人,不能理解或不愿理解,怎么说都在情理之中。初次读报道,我觉得小岗村人用他们的“红手印智慧”一次次变相地“绑架”了沈浩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幸福。但对比阅读多家媒体的报道后,我渐渐懂得并且理解了沈浩的那份“执着”。那就是,他在小岗村有一种被村民充分信任和需要而产生的巨大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让多年在机关里过着平静日子的他不仅找到了当官的意义所在,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
“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沈浩上任时,小岗村集体欠债3万元,全村人均收入2300元。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20年没跨过富裕坎”的瓶颈,在沈浩任职的第三年被突破。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比安徽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刚来时的3倍,112户村民全部搬进了整齐划一的住宅新区。一位朋友曾问沈浩:“你从省城下来,离开了温暖的小家,没觉得苦吗?”他说:“我是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小岗村一天天在变化,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男人,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做人做事,不能没有成就感。值得思考的是,作为党员干部,这样的成就感从何而来?前不久,《人民论坛》杂志的调查文章说,一些仕途升迁无望的官员,会出现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甚至抓紧机会贪污腐败等心态。当官如果只是以官当得大不大、能不能不断升迁为标准,那就很容易摸到“天花板”。但因此混日子甚至贪腐在逻辑上显然讲不通。因为官位高低是相对的,除非官位是无限的,否则谁都会遭遇“天花板”,那岂不是人人都有了混的理由。一些官员之所以一见晋升无望就得过且过甚至违法谋利,就在于,对自身成就感的评判标准出了问题——把官是不是越当越大,当成了有没有成就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至于自己到底做出了什么成绩,群众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则可以不管不问。
这样的“官本位”评价标准,确实让许多官位不高或升迁无望的官员特没有成就感。不可否认,官位越高,做大事的机会越多,成就感也可能越强。但不是说,官位低了,就做不了大事,就没有成就感。沈浩的选择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能让小岗村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正是这种认识和选择,让沈浩在“村官”的位子上一干就是六年,且乐在其中。
还有一个例子是,山东寿光市原县委书记王伯祥已离任18年,当地群众依然惦念他、敬重他,两位村支书和一位退休教师耗时3年,自发为他写出了40万字的“大传”《大地为鉴》。原因就在于,王伯祥在寿光的5年间,以“乌纱帽算什么?百姓最重要”的胆识,创造性地使寿光成了“中国一号菜园子”。“政声人去后”,能被民众如此惦念与纪念的成就感,足以让沈浩和王伯祥们满足且执着。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