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首页 >>特色馆藏 >>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聚 焦 日 本

为什么德国、日本对反省侵略表现如此不同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同为侵略国、战败国,但战后两国在对待侵略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形成了鲜明对照。
    (一)战胜国对德日的占领方式不同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
    德国,二战后初期由苏美法英四国分区占领。由于战后初期四国充分合作,对德国法西斯的惩处是比较彻底的。首先,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是彻底的。在纽伦堡审判中,尽管美英对德国有一定的袒护,但在苏联的坚决要求下,终于使德国的战犯都得到了应有的惩处。其次是战争赔款问题。50年代初德国就开始实施战争赔偿。前西德在1953年还通过了《战争受害者赔偿法》。截至1993年11月,德国战争赔偿已达1222.6亿马克。有关对犹太人和战时外籍劳工的赔偿现在还在进行。(注:1994年,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新的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案,明文规定同情纳粹、否认纳粹罪行、宣扬种族歧视为犯罪行为,加强了反纳粹的法律武器。)
    日本,二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逐步改变了对日占领政策,极力扶植日本的右翼势力。“东京审判”就是在美国操纵下进行的,包括中国在内的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广大亚洲国家却几乎没有发言权。结果,在甲级战犯中仅宣判25人有罪,其中7人被判处绞刑。1950年以后,美国还擅自非法释放了刑期未满的各级战犯。对发动战争负有主要责任的日本天皇不但未予以起诉,反而被说成是“民主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这样,东京审判对日本的惩戒作用就很有限了。在战争赔偿方面,由于复杂的国际背景和美国的操纵,战后多数亚洲国家放弃了对日本的索赔要求。1951年签署的《对日和平条约》(即《旧金山条约》),在排除中国参与、苏联不参加、完全由美国主导的情况下,关于战争赔偿问题作出了对日本十分有利的规定。到1995年初,日本向亚洲受害国家提供的赔款只有37.6亿美元。同时,日本却以二战时美国强制收容日侨为名,从美国那里得到12.5亿美元补偿。正是由于战后对日本战犯的惩处不力,对日本的赔款压力不够,使得日本不能像德国那样认真地接受历史教训、反省侵略战争。
    (二)战后两国建立的政权基础不同
    在德国,由于纳粹主义和纳粹分子受到了较彻底的清除,所以战后的德国联邦政府都是反纳粹的,对战争的反省也是认真和诚恳的。如第一届联邦政府总理阿登纳就是一个坚定的反纳粹政治家,他在二战期间还因此遭到迫害,先后两次被捕入狱。前总理勃兰特也曾因反纳粹而被迫流亡国外,战争结束后才得以回国。
    而在日本方面,战后建立的政治基础是不利于认真反省侵略战争的。首先,它保留了天皇制。尽管天皇大权已被剥夺,但他的“日本国之象征”、“日本国民统合之象征”(日本新宪法语)的特殊地位和日本国民对天皇的信仰没有根本破坏,既然对臣民和亚洲各国负罪的头号战犯(裕仁天皇),未有丝毫认罪表示,且依然巍巍在上,觍颜于世,又如何能消除日本国民的“皇国史观”和反省侵略战争罪行呢。其次,由于美国的包庇、扶持,一大批战犯摇身一变成了日本政坛要人。如甲级战犯岸信介释放后竟于1957年担任了内阁首相,他的内阁成员大多数也是战争余孽。他们构成了右翼保守势力,长期左右日本政局。当今的日本遗族会(由二战中阵亡军人的家属组成)拥有成员500万人,其许多主干成员还是日本参众两院的议员。1981年4月,311名自民党国会议员组成了“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就是要“告慰英灵,推动靖国神社的国营化,促成政府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否定侵略战争”,自民党党首自动成为该会会长。可见其影响力之大。正是由于战后朝野右翼势力的存在、发展,使日本反省历史缺乏必要的政治基础。
    (三)两国的宗教文化传统不同
    从历史上看,欧洲存在着带有“原罪”忏悔意识的基督教文化,这是战后德国反思战争罪责的精神基础,使他们能诚恳地对自己或自己的国家曾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忏悔,以求得世人的宽恕和自己心灵的净化。
    日本传统文化(武士文化)中有所谓“耻感”观念,这种“耻感”依附于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忠诚意识”上。有些日本政客曾扬言,如果承认侵略战争,就是给日本的历史“沾上污点”,就是对不起当年“为国捐躯者”。正是这种“耻感”观念在战争年代曾驱使“日本鬼子”干尽了伤天害理之事,并使今天的一些日本人始终不愿、也不敢认真反思他们祖辈曾进行的那场侵略战争。
    (四)在有关侵略战争的社会教育方面,两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德国政府一直坚持如实地将希特勒的野蛮残暴行径公之于众,并对纳粹分子的活动采取坚决打击的方针。1994年9月德国联邦议院通过的新的反纳粹和刑事犯罪法案,除继续禁止使用纳粹党的标志、口号外,还明确规定,凡宣扬种族歧视及否认希特勒“第三帝国”的大屠杀的人均为犯罪行为者。为了向青少年准确地说明希特勒的战争罪行,德国在编写学校教科书时,曾专门征求过波兰的意见。
    而日本政府却长期向国民灌输错误的历史观,只是强调日本“受害”意识,而忽略其“加害”意识。从1948年起,文部省就不断要求修改教科书中有关批评军国主义的内容。80年代以来又多次掀起修改中小学教科书的风波。修改后的教科书在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方面一次比一次严重。这种错误的历史教育毒害了战后的成长起来的日本青年,使错误的战争责任观得以“代代相传”。
    (五)两国对其周边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感不同
地处中欧的德国,二战后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重新融入欧洲社会。阿登纳上台伊始,就向法国做诚恳的道歉并得到了法国人民的宽容、谅解。勃兰特访问波兰期间,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时,在众目睽睽之下双膝跪下,为此震动了世界舆论。1994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访问波兰时再次表示:“我在华沙起义的战士和战争受害者面前低下我的头,我请求你们宽恕德国给你们造成的痛苦。”他这番沉重忏悔的话得到了在场波兰人热烈的掌声。今天的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大家庭中平等而又重要的一员。
    日本对亚洲则缺少认同。战后几十年,从战争废墟中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作为亚洲惟一的发达国家,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中国、韩国、东盟诸国的总和还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战败国的压抑感被优越感所取代,而且越来越瞧不起亚洲国家和人民,“大和民族优秀论”、“脱亚论”甚嚣尘上。使得日本不愿意,也不屑于反省历史,并未真正认真看待与亚洲各国的关系和融入亚洲社会。
    (六)两国战后所处的地缘政治因素不同
    深受德国侵害的苏联、法国、英国、以色列等国,战后经济、国力强大,在严惩德国法西斯方面态度也一直十分强硬,即使德国已经深刻反省了战争罪责也是如此。直到现在,以色列还在坚持要将那些隐姓埋名流亡世界各地多年的纳粹战犯引渡回国并绳之以法。
    而在亚洲,深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状态。而且,这些国家在二战后国内政局很不稳定,如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抗法、抗美战争等。此外,为了冷战的需要,美国战后一直在扶持日本。这些都被日本政府利用,使日本国内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大大减少,极右翼的法西斯势力便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德国和日本在反省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如此不同,不是偶然的,有着十分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历史学习》 2002.6)

日本调整军事部署引人关注
    日本媒体2007年1月4日报道,日本防卫厅准备调整军事部署,加强所谓“西南防线”,防备朝鲜半岛出现“突发事件”。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官员透露,美日两国已经基本达成一致,将就美军和日本自卫队共同应对“周边事态”展开讨论。
    打造西南防线
    共同社报道说,新年伊始,日本军方就展开一系列大动作。日本防卫厅正根据《防卫计划大纲》和防卫力量整备中期计划,加快改编为防备苏联军队入侵的自卫队“北方防线”。
    冷战时期,作为美国军事盟友的日本将苏联可能发动的军事入侵行动列为主要威胁之一,在北部地区部署大量兵力和先进武器。
    冷战结束后,苏联军事威胁不复存在,日本和俄罗斯关系逐渐改善,日本防卫厅对“北方防线”逐步做出调整,精简部分兵力,但调整力度不大。此次军事部署调整将使日本自卫队重心从北方向西南方向转移。
    精简“北方防线”同时,防卫厅还将加强在九州和冲绳等西南方向部队规模和武器装备,打造全新的“西南防线”。
防卫厅官员说,此次军事部署调整主要目的是防备朝鲜半岛有“突发事件”,使日本军方可以对相应事态作出快速反应。
    强化美日同盟
    与此同时,日美两国军方官员还将从今年2月起讨论如何加强双方协调,应对所谓日本“周边事态”。
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周边事态法》规定,一旦发生周边事态,日本应向美军提供包括机场港口等在内的后方支援服务。但对于哪些属于“周边事态”,日本政府一直态度模糊。
    朝鲜去年进行核试验后,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宣称,朝鲜宣布核试验一事能被认定为“周边事态”范畴,但随后被防卫厅官员否认。
    另据《朝日新闻》4日报道,因朝鲜核试验、导弹试射等事件,日美两国从去年12月开始制定应对“有事”的共同作战计划。这一共同作战计划包括假定在朝鲜半岛发生战事并殃及日本情况下,美军使用日本港湾、领空以及日本自卫队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等具体内容。
    去年12月,以日美两国军方为核心的共同计划研究委员会开始作业。早在2002年,日美两国政府共同签署代号“5055”的应对“有事”计划,但这一计划只是列举各项合作方针以及所需设施数量等,而正在制定中的共同作战计划将更详细。
    报道说,美方在制定共同作战计划中将重点放在如何在危机时使用日本港湾、领空、获得医疗支援等日本对美合作项目的充实上;而日方则重视如何进一步明确日本“有事”时双方所分担的任务及所发挥的作用。
    修改和平宪法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全力领导自民党赢得参议院选举胜利,希望本月就在国会推动修改宪法进程。
    安倍曾表示将在任期内实现修改宪法,希望日本国会2007年通过立法,允许对修改日本和平宪法进行全民公投。根据日本法律,修改宪法除需要得到国会两院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外,还需得到全民公投过半数赞成票支持。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制定的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根据自民党公布的宪法修改草案,宪法第九条“不保持战力”条款将被全面改写,同时把“自卫队”改为“自卫军”。
    修改和平宪法建议在日本遭到政界人士和民众强烈抗议。他们认为,修改宪法第九条,意味着彻底放弃战后日本长期坚持的“专守防卫”原则,给日本和亚太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     (新华网  2007年1月5日)


深度剖析日本右翼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整个日本社会的右倾化,右翼的活动也开始猖獗起来。那么“日本右翼”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发展过程、活动特点及其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力是怎样的呢?
    战前右翼、战后右翼和新右翼
    日本右翼组织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当时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放弃“闭关锁国”,与西方全面接触。在担心日本被西方殖民的心态下,日本社会产生了“尊皇攘夷”的思想,也滋生了右翼的雏形。
    战前右翼:二战结束以前的右翼组织被称为“战前右翼”。战前右翼在20世纪初期达到高峰,据统计,1927年至1937年期间,日本右翼组织共有634个。二战期间,右翼与军国主义相互勾结,积极参与了日本对外扩张的侵略行为。
    战后右翼:二战后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和平势力兴起,许多右翼团体一度被解散。但随着美国的纵容政策和日本国家实力的强大,右翼势力死灰复燃,被称为“战后右翼”。这一时期的右翼在高呼独立自主、重整军备、守护靖国神社、强化爱国教育的同时,却追随美国的价值观,支持美国的政策,言行明显不一。
    新右翼:新右翼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以年轻人为主的“新右翼”打着“新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幌子,不但反共,而且反美。他们在历史问题上反对道歉并美化侵略。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右翼团体近年来已猛增至900多个,人数接近13万人,基本达到二战时期的水平。在东京,就集中了350多个右翼团体,堪称右翼大本营。
日本右翼的组成和资金来源
    早期日本右翼的成员大多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职业右翼的人数并不是很多。那时候,右翼的资金来源大多是成员自己出资或通过支持者汇款来筹集。据说,日本战后著名的右翼人物赤尾敏,他的床头经常摆满了来自日本各地的汇款单。
    后来,在日本右翼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儿玉誉士夫,提出了向财界渗透的主张。自此,右翼便有了稳定的资金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右翼的成员构成也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政客、文人加入,涉及的行业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二战期间,日本右翼团体的活动资金主要来自三井、三菱、住友等三大综合财阀。这些财阀在战后并没有被整肃,得以保存其经济实力。其后一直到现在,这些财阀或新的企业便充当了右翼团体强大的经济后盾,以各种手段为右翼势力输血,同时亦借助这些右翼团体捞取政治资本。
    右翼势力能量很大,影响日本社会和政治的走向
    有一些“行动右翼”常年在日本街头举行各种活动,十分蛮横,凡遇不同意见者,轻则辱骂,动辄拳脚相加,对日本社会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日本老百姓也颇有怨言。记者曾亲眼看到他们制造的暴力事件,那是在2005年8月15日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当天,一名日本人在靖国神社门前抗议,而被右翼打得头破血流。
    目前,新右翼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力比过去的任何时期都大,他们的触角已伸及政界和财界。臭名昭著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之所以敢在历史问题上颠倒黑白,这与日本大财团的资金支持有很大关系,而这些大财团决策层的许多人都有着明显右翼色彩。此外,右翼势力还对政客施压,像“日本遗族会”等右翼组织掌握着许多议员的政治生命,其影响力渗入日本的统治阶层。
    与过去相比,日本右翼活动猖獗还表现在把持舆论工具方面。号称日本“五大报”之一的《产经新闻》早被右翼所控制,成为右翼学者发表反动言论的大本营。《读卖新闻》和《产经新闻》还曾刊登两个整版广告,号召日本人一起参拜靖国神社。同时,右翼也通过各种途径施加压力,甚至采用恐吓威胁等野蛮手段,打压宣扬和平与友好的正义之风。
    日本右翼通过反华,找到了“团结的粘合剂”
    近年来,日本右翼的活动目标逐渐指向中国,势头凶猛,他们似乎通过反华找到了“团结的粘合剂”。
    1992年2月,为抗议日本天皇访问中国,右翼分子持枪闯入自民党本部;1994年5月,前首相细川护熙因承认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而遭到枪击;2004年和2005年,都发生过右翼驾车冲撞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的事件;2005年,右翼团体联合举行了“第四次9·29”反共东京大会,高喊“与中国断交”。
    目前,在日本的大街上也可常看到右翼的反华宣传。他们高悬反华条幅,并发表煽动演讲。同时,以石原慎太郎等“政客右翼”与“文人右翼”联合起来,出演一场“反中大合唱”。他们还编撰了不少反中书籍和文章,如《中国你这个麻烦的邻人》、《亚洲最讨厌的是中国》等等。
    此外,日本著名右翼团体大日本赤诚会的网页上开设中国专题,上面写满了反中言论,并称中国为支那。还有日本右翼成员在反华网络论坛上编造新闻,称中国军队攻打冲绳,影响十分恶劣。
    “隐性右翼”的危害性更大
    日本右翼每年都要举行几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8·15”参拜靖国神社这一天,来自日本各地的右翼团体成群结队赶往靖国神社,有些人身穿二战的军装,肩扛军旗,手持战刀;日前被日本警方逮捕的民主党议员西村真悟,因是第一个登上钓鱼岛的国会议员而成为右翼政治家的代表;东京都知事(市长)石原慎太郎更是毫不掩饰自己“右翼政客”的身份。
    上述这些人都是明显的“行动右翼”。有学者指出,与这些“行动右翼”相比,在思想上认同右翼的政治理念和历史观点,按照右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去判断是非的“隐性右翼”,更值得人们警惕,尤其是那些在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大众传媒等领域拥有较大影响的“名人”。
    其实,从广义上讲,像前首相森喜郎、现首相小泉、外相麻生太郎等政治人物,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右翼,当然他们也不会说自己就是右翼,但其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却与右翼十分贴近。他们或明或暗地主张对战后日本的政治模式进行“结构性改造”,要求修宪建军,恢复行使集体自卫权。在外交上,他们主张强硬路线、反对反省历史问题而不惜与邻国产生矛盾和摩擦。为了获取选票和支持,他们不惜向右翼势力屈服。小泉就是在右翼的压力下,5次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恰恰说明日本右翼对国家政治的影响达到何种程度!
    链接:日本右翼的分类
    日本右翼组织名目繁多,一些日本学者根据他们的活动特点,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行动右翼:定期地在街头举行宣传和抗议活动,平常进行格斗训练和理论学习,并将之付诸行动。
    言论右翼:特点是以媒体为主要活动据点宣扬自己的理念。
    反共右翼: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其主要出发点。
    纯粹右翼:维持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体制、恢复“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度为信条。
    街头右翼:特点是连日在街头发表演说煽动民众。
    大众组织:“日本遗族会”就是其中之一,有趣的是,这些团体最厌恶别人将其称为右翼。此外,还有“思想右翼”和“狭义右翼”等不同类型。
    主要的右翼团体
    日本遗族会:成立于1953年,自称掌握140万二战遗属家庭,会员超过800万人。遗族会拥有自民党党员近20万人,是自民党的重要票源。在它的鼓动下,自民党在1980年正式提出参拜靖国神社的口号。
    历史研究委员会:1993年成立,它将日本一些右翼学者的讲演汇编成《大东亚战争的总结》一书,宣扬:大东亚战争是“解放战争”,侵华战争是日本“维护正当权益”而采取的措施,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慰安妇是公娼等,极其反动。
    终战50周年国民委员会:1995年成立,支持天皇对战争死难者的慰藉,强烈反对国会通过“不战决议”,要与“虚构的罪恶的历史观”诀别,发誓要完全摆脱战后一直束缚日本人精神的东京审判。
    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成立于1996年,编撰严重歪曲史实的具有右翼色彩的历史教科书。该组织几乎网罗了日本的所有右翼学者,并每年在日本各地组织上百次的否认侵华罪行的集会、报告会。
    日本会议:成立于1997年,是日本最大的右翼组织,具有浓厚的法西斯主义色彩。成员涵盖经济界、学术界、宗教界和政界,在它的推动下,日本国会成立了跨党派的右倾团体“日本会议国会议员恳谈会”。    (中国抗日战争网  2006年12月18日)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