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体 概 貌
黟县因黟山(黄山)而得名,辖8个乡镇,总人口9.67万。全县总面积8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0.403万公顷,山场面积7.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3%。
历史沿革
黟县古称黝(音伊,黟的异体字),建于秦朝二十六年(前221年)。西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六月,黝县改为广德国。五年,广德国废除,复称黝县。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黝县改称朔卤,属丹阳郡。建武元年(25年),复称黝县。1950年属太平、石台的美溪、柯村、宏潭划归黟县管辖。1958年1月,黟县县委、县政府机关奉令迁至祁门县合并办公。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黟县建置。
人文历史
黟 县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黟县人文荟萃。自明代以后,黟商凭藉雄厚资本,创书院、置庙祠、筑园林、建住宅,至今城乡仍保存工艺精湛、结构轩宏的明清古民居数千幢,成为当今世界一大奇观,被公认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西递、宏村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和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黟县历史上名人辈出,仅清代就有著名理学家俞正燮,黟山派篆刻开宗大师黄士陵,“张小泉剪刀”首创者张小泉,一代富豪胡贯三,一代名女赛金花等一大批志士英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