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 城
总体概貌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桐城  

总 体 概 貌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郊区。国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辖12个镇、2个街道,人口77万。
    桐城市系对外开放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和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市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历史沿革
    桐城的历史悠久,夏、商、西周属扬州。春秋为桐国,先属楚,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属庐郡。东汉为龙舒侯国,属庐江郡,隶属扬州刺史部。三国为舒地。初属魏,后属吴。西晋复名为龙舒,属扬州庐江郡。东晋改龙舒为舒县,初属豫州庐江郡,继属豫州晋昌郡,后属豫州晋西郡。南北朝——宋、齐改舒县为阳安县,后为吕亭左县,复为舒县,属庐江郡。梁、齐,改舒县为枞阳郡,同时恢复西汉枞阳县,先属南豫州,后属晋州,北齐时改为江州,周、陈,废枞阳郡,属晋西郡。隋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同安郡,大业九年筑同安故城于县郭东门外(今市治)。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同安县属舒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县名此始。五代属南唐舒州。北宋先舒州,后属德庆军。南宋先属安庆军,后属安庆府。明代先属江宁府,后属安庆府。清代先属江南省安庆府,后属安徽省安庆府。民国初属安庆府,继属安庆道,后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安庆专区,抗战胜利后属安庆专署。
    建国后,先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区,后皖北、皖南两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公署,后属安庆市,现属省直辖市,暂由安庆代管。1996年8月,桐城撤县设市(县级),归安庆市管辖,2006年10月改为省辖。
    人文历史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明清时代,桐城考中举人的有640人,进士240人,以此步入仕途的就有786人之多。“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等说法就是此处人文盛况的写照。明末以来,桐城文化异峰突起,有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开一代文风,一时间令桐城名声大噪,有“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的盛誉!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输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达线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因此而享有“文都”盛誉。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