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 城
历代名人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桐城  

历 代 名 人

范 增(前277—前204 )
    秦末项羽谋士。居巢(今桐城南)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范增投奔项梁,陈明利害,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以从民望。后归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封历阳侯,尊为亚父。汉元年(前206年),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因项羽优柔寡断,项伯从中干扰,未获成功。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关系,被项羽猜忌,并削弱其权力,范增辞官归里,途中病死。

李公麟(1049—1106)
    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宋熙宁二年(1069年)举进士,官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年)辞官还乡,先后隐居春秋山、龙眠山等地,号龙眠居士。好古博学,长于诗,工书法,尤擅长绘画。其画法受顾恺之影响,又师法于吴道子,所创“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亦善画山水,间有花鸟画之作。南宋的师古、元代赵孟頫、张渥,至明清的仇英、丁云鹏、陈老莲、萧云从等著名画家,无不祖述其白描画法。主要作品有《西园雅集图》、《罗汉图》、《揭钵图卷》、《五百应真图》、《考经图卷》、《五马图》、《龙眠山庄图》等。

方以智(1611—1671)
    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等,桐城人。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博览群书,智力超群,知音律,通文史,善诗能文。20岁即著书言谈,其时疏注《尔雅》、撰成《通雅》初稿。后考察自然现象,搜采农业、手工业、医学等先进技术,撰写成《物理小识》。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明崇祯十三年,选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结交德国传教士讨论天文、医学。清兵下广东,出家为僧,法名弘治、药地、行远、无可、浮庐等。清康熙十年(1671年)被清廷逮捕,放逐粤西,途中病卒于万安(今江西)惶恐滩。著作甚丰,现存有28种之多。著名的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浮山集》等。

张 英(1637—1708)
    字敦复,号乐圃。清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六年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奉命入直南书房,得康熙器重。二十年,因葬父乞假归里,居4年召回京师,迁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再调礼部尚书,兼管如前。后因祭文“未详审”被革尚书之职,仍掌翰林院、詹事府,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官,相继任国史馆《国史》、《大清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晚年归里,卒谥文端。世宗即位,赠太子太傅。乾隆初年,加赠太傅。著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

方 苞(1668—1749)
    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桐城人。桐城派鼻祖。康熙进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受牵连下狱。获释后,命为康熙帝编校《御制乐律》等。雍乾年间(1723年—1795年),充《一统志》总裁、《三礼义疏》副总裁,累官至礼部右侍郎。与刘大櫆、姚鼐同为古文“桐城派”代表,撰文师法韩柳,讲求义法,主张散文应宣扬儒家伦理纲常,对清代文学颇有影响。散文《狱中杂记》等名闻后世。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张廷玉(1672—1755)
    字衡臣,一字砚斋。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 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深合上意,又任《明史》总裁。廷玉为世宗所倚任,军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其手。雍正四年(1726年),晋大学士。六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八年,清廷设军机处,受命为军机大臣。历任乡试同考,会试主考,屡充朝廷阅卷大臣,选拔人才甚众。清廷开馆编修《三朝实录》、《玉牒会典》、《治河方略》、《国史》、《明史》时,均受命为总裁。尤以《明史》一书,为史学界所推重。另著有《澄怀园全集》、《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行于世。二十年三月卒,谥文和,配享太庙。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仅张廷玉一人。

姚 鼐(1732—1815)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早年随伯父姚范和刘大櫆学习经学、古文,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兵部主事,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三十六年会试主考官。累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参与纂修《四库全书》。主持梅花、紫阳、敬敷书院40年。桐城派的义法论和声气论经其发挥和深化,成为一套较系统的古文理论。他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以“相济”,总结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风格,认为两种风格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其散文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诗有清拔淡远之致,尤工近体。著有《惜抱轩全集》八十八卷,包括文集和诗集,又有《法贴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谷梁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等。选编古文辞赋集《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及《五七言今体诗钞》十八卷。

姚 莹(1785—1853)
    近代文学家。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从祖姚鼐,为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姚莹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次年为进士。此后曾游幕广东,在福建、江苏任州县地方官。鸦片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台湾道任上,与镇将达洪阿协力同心保卫国土。清王朝向英国屈辱议和后,以知州分发四川。咸丰初年,奉旨赴广西赞理军务,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
    姚莹崇尚程朱理学。但他“耽性理,兼怀济世”,做官清廉自守,注意时务,有政声。在文学上,姚莹承袭家学,曾亲聆姚鼐教诲,名列所谓“姚门四弟子”,为桐城派古文家。
    姚莹的《康輶纪行》系考察西藏后而著。他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加强沿海及边疆的防务。他认为,英、法、美等国远离中国数万里,他们多年来研究中国,对中国的地理人事很熟悉,而我国对他们却不了解,这是中国失败的原因。有感于此,姚莹在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历史地理知识。著作有《中复堂全集》。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