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县
总体概貌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和县  

总 体 概 貌

    和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十朝古都南京,濒九州米市芜湖,举目可眺钢城马鞍山。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辖10镇,人口65万。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0万。
    建置沿革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嬴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1959年5月,和含县划开。
    人文历史
    和县古老而又神奇。三四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县猿人”的命名,将和县推向了世界。和县山川毓秀、名胜棋布,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和县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宋朝歌豪杜默、爱国词人张孝祥、清朝文学家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等均是和县之骄傲。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